武汉大学2013年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学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精神,以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现将学校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状况
武汉大学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7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有11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3年,学校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8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三、14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五、2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十位。
武汉大学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6位湖北省教学名师,共有博士生导师1400余人,硕士生导师1800余人。
武汉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关爱学生为天职,努力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把发展改革的成果优先用于学生,把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和优质资源用于保障教学,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本科生教育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了“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宏伟目标,各项质量指标名列国内高校前茅;研究生教育突出“创新”和“质量”两大主题,着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性、创新型和国际化的拔尖人才,是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基地之一。
武汉大学将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满意的就业作为全局性的战略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2013年,武汉大学共有毕业生14446人,截止12月31日,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1.82%。武汉大学被评为“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和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质量分析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3年,武汉大学共有毕业生1444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448人,硕士毕业生5869人,博士毕业生1129人。14446名毕业生中男生777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84%;女生666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6.16%。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性别比例构成如下:
表1-1 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性别比例构成表
学 历 |
毕业生人数 |
男 生 |
女 生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本科 |
7448 |
4297 |
57.69% |
3151 |
42.31% |
硕士 |
5869 |
2761 |
47.04% |
3108 |
52.96% |
博士 |
1129 |
720 |
63.77% |
409 |
36.23% |
合计 |
14446 |
7778 |
53.84% |
6668 |
46.16% |
2、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1.82%,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18%、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2.01%、博士毕业生就业率95.13%。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下:
表2-1 2013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学 历 |
毕业人数 |
升学、出国情况 |
就业情况 |
总就业率 |
出国 |
升学 |
比例 |
签约 |
比例 |
灵活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本科 |
7448 |
1093 |
2770 |
51.87% |
2381 |
31.97% |
547 |
7.36% |
6791 |
91.18% |
硕士 |
5869 |
122 |
816 |
15.98% |
4304 |
73.33% |
158 |
2.69% |
5400 |
92.01% |
博士 |
1129 |
26 |
69 |
8.41% |
956 |
84.68% |
23 |
2.04% |
1074 |
95.13% |
合计 |
14446 |
1241 |
3655 |
33.89% |
7461 |
52.89% |
728 |
5.03% |
13265 |
91.82% |
经过统计分析,2013年,本科毕业生的110个专业中,有31个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7个专业就业率低于80%,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德语、法语等9个专业就业率为100%。硕士毕业生的309个专业中,有222个专业就业率高于90%,12个专业就业率低于60%,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公共管理硕士等153个硕士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博士毕业生的160个专业中,有134个专业就业率超过90%,8个专业就业率低于60%,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分子化学等126个博士专业就业率达100%。
3、毕业生协议就业情况分析
协议就业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依照就业协议编制就业方案,经主管部门审定签发就业报到证的就业方式,不含录取为研究生(硕士、博士)、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出国留学和灵活就业的学生。协议就业率是指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占参加就业人数的比例。2013年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人数2381人,协议就业率为66.42%;硕士研究生协议就业人数4304人,协议就业率为79.70%;博士研究生协议就业人数956人,协议就业率为89.01%。
表3-1 2013届毕业生协议就业情况统计表
学历层次 |
参加就业人数 |
协议就业人数 |
协议就业率 |
本科毕业生 |
3585 |
2381 |
66.42% |
硕士毕业生 |
5400 |
4304 |
79.70% |
博士毕业生 |
1074 |
956 |
89.01% |
合计 |
10059 |
7641 |
75.96% |
4、毕业生升学、出国(出境)情况分析
(1)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出境)情况
2013年共有3863名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或出国(出境)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1.87%。其中国内升学277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7.19 %;出国(出境)深造109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86 %。
表4-1 2013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情况统计表
毕业生升学、出国(出境)情况 |
国内升学 |
出国(出境)深造 |
毕业生数 |
升学、出国(出境)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7448 |
3863 |
51.87% |
2770 |
37.19% |
1093 |
14.86% |
国内升学的2770名本科毕业生中,保研1670人,占升学人数的60.29%;考研1100人,占升学人数的39.71%,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著名科研院所和“985”、“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本科生出国(出境)深造主要集中在美国(449人)、英国(155人)、香港(147人)、法国(102人)、新加坡(57人)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相当一批毕业生师从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部分毕业生获得高额奖学金。
(2)硕士毕业生升学、出国(出境)情况
2013年共有816名硕士毕业生国内攻读博士学位,占硕士毕业生人数的13.90%;122人出国(出境)深造,占硕士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年共有69名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占毕业生总数的6.11%;26人出国(出境)深造,占2.30%。
研究生出国(出境)深造主要集中在美国(占41.06%)、法国(占15.89%)、英国(占7.29%)、香港(占7.28%)、德国(占5.96%)、加拿大(占4.64%)、荷兰(占4.64%)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69名博士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等3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
5、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3年共有3585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参加就业,已就业人数为2928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毕业生总数的32.38%,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分别占4.46%和1.06%。具体情况如下:
表5-1 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类 别 |
人数 |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
占参加就业人数比例 |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
已就业人数 |
2928 |
|
81.67% |
39.31% |
党政机关
|
79 |
2.70% |
2.21% |
1.06% |
事业单位 |
332 |
11.34% |
9.28% |
4.46% |
企业
|
2412 |
82.38% |
67.28% |
32.38% |
部队及国防单位 |
67 |
2.29% |
1.87% |
0.90% |
国家基层和地方基层项目 |
38 |
1.30% |
1.06% |
0.51% |
从地域分布来看,武汉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超过70%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就业。按地区划分,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包括湖北(25.65%)、广东(22.06%)、北京(6.49%)、浙江(5.43%)、江苏(4.54%)、上海(4.47%)。
表5-2 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统计表
类 别 |
人数 |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
占参加就业人数比例 |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
已就业人数 |
2928 |
|
81.67% |
39.31% |
直辖市 |
404 |
13.80% |
11.27% |
5.42% |
省会城市 |
1297 |
44.30% |
36.18% |
17.41% |
计划单列城市 |
369 |
12.60% |
10.29% |
4.95% |
其它地区 |
858 |
29.30% |
23.93% |
11.52% |
(2)研究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3年共有6474名研究生参加就业,其中硕士研究生5400人,博士研究生1074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党政机关是研究生就业的集中所在,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39.16%、20.16%、9.59%和8.46%。
表5-3 2013届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单位性质 |
机关 |
科研设计单位 |
高等教育 |
中初教育 |
医疗卫生单位 |
科研助理 |
其他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三资企业 |
其他企业 |
部
队 |
地方基层项目 |
城镇社区 |
人数 |
548 |
509 |
707 |
79 |
621 |
10 |
346 |
1173 |
81 |
1281 |
67 |
12 |
8 |
比例 % |
8.46 |
7.86 |
10.92 |
1.22 |
9.59 |
0.15 |
5.34 |
18.12 |
1.26 |
19.79 |
1.03 |
0.19 |
0.12 |
武汉大学2013届研究生就业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就业比较集中的省区包括湖北(45.04%)、广东(12.85%)、北京(6.89%)、上海(3.48%)、河南(3.27%)、浙江(3.12%)、江苏(3.01%)、湖南(3.00%)。
6、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分析
基层就业是毕业生到城乡基层、或者参加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为国家和地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一种就业形式,是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武汉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鼓励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应征入伍、到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就业等等。基层就业率是指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占参加就业人数的比例。按照教育部统计口径,2013年到基层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分别为1043人和1449人,分别占参加就业人数的29.09%和22.38%。
7、灵活就业情况分析
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标准全日制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包括仅签订劳动合同、仅出具就业证明、自由职业、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等,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形式之一。2013年武汉大学有728名毕业生灵活就业,其中本科生547人、硕士研究生158人、博士研究生23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7.34%、2.69%、2.04%。
表7-1 2013届毕业生灵活就业情况统计表
学历 |
毕业生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比 例 |
本科 |
7448 |
547 |
7.34% |
硕士 |
5869 |
158 |
2.69% |
博士 |
1129 |
23 |
2.04% |
8、待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待就业毕业生是指除去协议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外的所有毕业生。2013年武汉大学共有1181名毕业生待就业,其中本科生657人、硕士毕业生469人、博士研究生55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8.82%、7.99%、4.87%。
表8-1 2013届毕业生待就业统计
学历 |
毕业生数 |
待就业人数 |
比例 |
总数 |
男 |
女 |
本科 |
7448 |
657 |
371 |
286 |
8.82% |
硕士 |
5869 |
469 |
139 |
330 |
7.99% |
博士 |
1129 |
55 |
29 |
26 |
4.87% |
毕业生待就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经过统计分析,部分毕业生待就业的主要原因包括:(1)暂不就业,等待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拟升学或出国深造;(2)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3)就业期望值问题;(4)性别问题;(5)就业能力问题。
9、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最早在全国开展创业教育的9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坚持用“三创”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每年拿出200多万元支持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在全国高校首设“创新学分制”,学生可以通过科研、创业或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获得学分。自2006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549个,累计获批资金848万余元。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9项,获得教育部资金资助571万元;大学生业余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960项,学校资助金额277万余元。学校投资1900万元建立了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和创造的空间和物质保障。在校生有70%参与各种类型科研项目,常年有超过2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主动、直接进入创业领域的学生比例约为1%。
学校还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截止2013年,全校共有创新创业类校级学生社团29个,占校级社团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学校成立“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负责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竞赛、增进创业交流,扶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成才,引导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为大学生进行创业交流、创意孵化、项目研讨、融资对接、项目推广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0、第三方调查机构的相关评价
2013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涉及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数据如下:
学生毕业后一年的就业率为95%,毕业一年后月平均收入4835元,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78%,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3%,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为59%,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14%,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86%,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5%。
三、就业工作的特色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为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学校就业工作呈现出如下特色:
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投入显著增强。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书记、校长亲自领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学院(系)及培养单位主要负责人自觉担负责任,及时组织力量,完善工作手段,给予就业工作充分保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大力推进“一把手工程”和“导师工程”,明确工作责任,各学院(系)及培养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毕业生导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措施、改进工作,为毕业生满意就业提供良好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建立了“学校统筹、学院推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理顺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力度。学校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职能,成立独立的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和档案管理工作。2012年学校新建1600平方米学生就业工作专用场地,投入150万元建设4个现代化报告厅、部分面试间,极大地改善了就业工作条件。2013年,校级财力增加了100万元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人员、机构、场地、经费投入全面到位,为更好地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校还加大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截至2013年,共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62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11个,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2、加大了就业调研和市场开拓力度,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充足,质量提升。
2013年学校组织各院系和培养单位开展广泛的校内和校外就业调研,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首先是以“就业湖北”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湖北是武汉大学毕业生的主战场,2013年上半年,学校领导带队专门走访了在鄂重点用人单位,如中建三局、东风集团、湖北电力、华为武汉研究所、中原电子等等,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听取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他们来校招聘毕业生。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还到院系去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方面的调研,动员院系师资的力量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半年,学校组织全校各培养单位80余名就业工作人员,分赴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几十家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研,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的评价和需求信息,邀请他们来校招聘毕业生。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武汉大学建成了以校园专场招聘会和校内大中型供需见面会为主体、多种形式供需见面活动并存的大学生就业市场。2013年,学校通过整合就业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用人单位来校“一站式”选聘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3学年学校共举办大中型供需见面会24场,专场宣讲招聘会736场,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达到2484家,毕业生需求信息充足,质量明显提高。
2012-2013年来校招聘的单位集中在IT通信行业、金融行业、建筑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和军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约占30%,世界500强企业约40家,中国500强约80家。
3、就业和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毕业生就业能力稳步提高。
2013年学校针对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开展就业和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是投入近10万元购买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的职业教育网络学堂,使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覆盖到全校所有学生。二是面向全校普通本科生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职场展望》等4门就业指导选修课程,2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其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还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就业指导示范课程;《职场展望》聘请12位知名企业创始人、董事长或人事部门负责人来校授课,增强了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与针对性。三是组织举办“职场公开课”、“职场达人挑战赛”、 “模拟招聘”、 “职业素养训练营”等数十场讲座、沙龙、大赛类学生活动,指导学生数千人次开展就业与创业活动。四是连续五年举办全校就业工作人员就业指导能力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全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五是通过网络或者面谈的方式,直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六是组建“武汉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武汉大学职业发展协会”两个学生社团,并以此为抓手,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或创业讲座、职场精英挑战赛、创业计划大赛、与企业HR面对面沙龙活动等,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接触社会,增长才干,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些措施对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科学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2013年学校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和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十分重视为湖北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在赤壁、襄樊、咸宁、十堰、洪湖等地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为黄冈、襄阳、荆州、黄陂等地方政府组团来校招聘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湖北地方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全年学校报考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的本科生人数达到851人,录取92人,录取人数比上年增加52人,增幅高达130%。录取为选调生的毕业研究生人数达69人,较上年略有提升。到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等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就业的毕业生持续增加,其中本科生23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42%;研究生42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61%。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社会责任。
5、就业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管理中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式,寓服务于管理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就业协议书》的条码管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二是为了减少违约,将诚信教育寓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中;三是在武汉高校中率先开发了网上签约管理系统(网络版),毕业生可在学院(系)完成签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签约效率;四是重视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坚持就业信息日报制度,实时监控数据变化,指导开展就业工作。我校每天打印一份需求信息和就业落实情况与前三年同日数据对比的统计报表,每周定期分析就业需求和学生签约情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为学校领导决策和指导各学院(系)的就业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五是开发网上毕业生离校系统,极大方便了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2013年,学校还获得了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