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专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会  >  教职工代表大会  >  教代会工作报告  >  正文

学校工作报告(在武汉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发布日期:2019-03-25

武汉大学八届三次

教代会文件之一



学校工作报告

——在武汉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校长 窦贤康

201913

各位代表: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2018年工作,并就学校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说明,请予审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和“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年来,学校在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中所处的位次总体向前提升,其中在QS中从282位上升至257位,在US News中从321位上升到299位,THE排名升至301-350位。

一年来,学校从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着眼内涵提升,积极推动师生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强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产生了三个可喜的变化。

——“学生为本”的意识显著增强。学校通过优化大类培养方案、扩大转专业比例、引导教师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等系列举措,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选择的成才需求;通过大力推进“三学期制”、实施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进一步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配齐选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并且大力引导研究生导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改造教室、修缮宿舍、升级食堂、翻修运动场馆等举措,为学生创造更加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年来,全校上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明显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

——人才强校的意识显著增强。学校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推进内涵发展,加大引才育才力度;职能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共同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优先投入人才经费、优先提供物理空间、优先保障研究生指标、优先解决人才住房;学院和科研机构主要领导把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职责,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抓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人才强校”战略深入人心。

——高标准办好武大的意识显著增强。学校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引导办学资源向高水平发展领域倾斜、严格把控高端人才引进标准、提高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学生毕业门槛、更加注重创新平台的谋划布局等系列举措,全力引导学校向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发展转变。

为了大力推动学校发展上水平,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学校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一是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出台了学院(系)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规则,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以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思政课创新改革,通过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启动“思政课慕课2.0”、开设“珞珈开讲”示范课堂等系列举措,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双向强化;启动新生“一年级计划”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运行机制,组织开展研究生谈心谈话温馨行动季活动,精心打造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

三是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学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一会一报”和“一事一报”制度,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分预案,切实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和舆论引导管控能力;在人才引进与考核、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等方面切实把好政治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以改善人才评价机制为抓手,大力推进人事人才工作

一是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大。通过校领导带队组团出国招聘、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等方式以及对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和个性化支持等举措,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推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杰青”“优青”和“驻院研究员”制度,着力构建完备的文科人才梯队。人才引进基金捐赠协议金额已突破5亿元。全年新增“国字号”人才73人次,引进高水平人才211人、比2017年增加141人,其中,国家“杰青”“青拔”等重要人才项目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入选的“国字号”人才项目数量不仅在中西部地区最高,某些人才项目更是超过了“华东五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进行同台竞技。

二是三级评价机制不断健全。学校实行学校、学部和院系三级评审机制,在学部专门组建了人力资源专家组,对教师选聘、人才评价、职称晋升等工作进行逐级把关,同时强化同行专业评审,打破了学科和学院的内部闭环。

三是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选聘、人才引进、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选聘和职称晋升中增加了二级单位分党委对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的鉴定考核环节,把师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

(三)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QS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上升到101-110区间,位列内地高校第六。

本科生教育深入落实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和“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理念,通过大力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本科生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在中西部地区高校稳居第一;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校领导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等举措,严抓课堂质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举措,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

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和创新两大主题,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通过完善博士研究生选拔制度、加大硕士优质生源延揽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2018年硕士研究生高水平大学生源占比达76%;通过全面落实研究学分制度、学术学位博士生担任课程助教制度和优秀博士研究生延期资助制度,以及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等举措,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SSCIA&HCI发表论文2422篇,较上一年增加20%;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中成绩喜人,获国家级奖项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四)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牵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自然科学的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筹建,推进免疫与代谢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卫星测地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新一代空天信息智能创新中心建设,与小米科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测试中心为基础,以各类电镜、核磁等设备为主要支撑,积极推进大型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的组建。2018年,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牵头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宋保亮、刘正猷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正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零的突破;校地、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组建了武汉大学“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跨学科平台;成功举办第二届“珞珈智库论坛”,珞珈智库建设成效显著;开展“珞珈方法训练营”系列培训活动,积极推进研究方法创新和范式转型;涵育学术精品,产出了《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具有重要文化传承意义的原创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居全国第二、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数创历史新高。

(五)以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深化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3201人次,比201711%;全年有3548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学历生达77%,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达27%,留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遴选61名青年骨干教师赴牛津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研修,支持29名青年管理干部出国(境)研修;与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共建“时空创新中心-国际协同创新站”,新建“武汉大学—麦吉尔大学神经医学合作研究中心”和“全科医学研究中心”,联合芝加哥大学成立了“社会地理计算联合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国际影响力不断拓展。

(六)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为高水平人才和师生提供保障

一是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卓尔体育馆、研究生大楼、星湖综合实验大楼等项目顺利竣工,一批非标准化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完成维修改造,枫园食堂、湖滨食堂经过改造焕然一新,“运动场地网上预约系统”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图书馆和教学楼开放时间进一步延长;通过加强对校外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监管力度,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安全;整合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教职工一站式服务中心,组建综合事务服务中心,试运行“新教职工网上报到”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

二是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更好环境。持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推进房改房回购工作、开展周转房清退、按照“拎包入住”要求高品质装修人才公寓、维修扩建幼儿园、完成院士楼配套工程以及在新建大楼中为高层次人才预留空间等举措,为人才来校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三是为开展高水平科研打造更好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展示学校历年学术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机构知识库”,全面启用高性能超算中心,为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提供信息化保障。

(七)以激发办学活力为目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减负、规范、放权的原则,出台了“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协调、责权明晰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优化现行校院(系)两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院系考核制度为突破口,努力解决束缚学校发展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问题,引导学院(系)聚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八)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上水平

学校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一是精心筹备召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会议将描绘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开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

二是不断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向深入。通过及时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召开全校教师大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宣讲团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全覆盖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引导师生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学校办学目标上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启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首批资助了12个重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武汉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三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把巡视和整改成果巩固好、运用好;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科学运用“四种形态”处理问题;持续查纠“四风”,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出台机关与直属单位作风建设考评办法,推进管理部门作风建设常态化;扎实做好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班以及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力度等举措,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将高层次人才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全面推行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双带头人”建设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8年,学校两个研究生党支部获评教育部首届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四是干部选拔任用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合理运用多种方式选拔任用干部,突出政治标准,坚持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加强干部个人事项申报核查、规范干部兼职管理、强化考核评价,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实行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选派、分层分类培训,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通过开展125周年校庆暨西迁乐山80周年系列活动,武大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系列活动、自主创作并拍摄电影《朱英国》等举措,在全校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六是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学校引导工会、团委等群团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显著增强。鼓励、支持、引导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更广泛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用情用心做好老同志服务工作。

各位代表,学校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采购与招投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监督,促进学校管理更加规范;进一步做好校友服务工作,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力量的支持,2018年接受捐赠协议总额超过4亿元;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湖北省和武汉市从政策上和经费上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的成绩与工作都浸透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意识形态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基础学科实力不强,面向主战场的主流应用学科偏弱,牵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还没有实现大的突破;高层次人才的引育还需要持续花大力气和下真功夫;具有武大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师生员工团结奋进、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进一步激发。我们应该不回避、不懈怠,真正沉下去,解决真问题。

二、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思考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续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一)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武汉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国家队,必须站在为党和国家事业赢得未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彻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使培养的人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要加强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将党的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必须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和价值取向,主动把“双一流”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篇布局,不断提升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要按照党和国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总体要求,努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动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一批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平台,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切实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不断追求卓越。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我们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着力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让广大教师用心执教、潜心育人、专心科研。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学校要着眼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具有武大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和照章办学,着力提升谋划力、执行力和保障力,着力提升管理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校在改革发展中更加崇尚学术、更加关爱学生、更加追求卓越、更加担当有为。

三、学校2019年重点工作

2019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部署,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项基础性工作,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提质量、上水平,以新的办学成就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发挥学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专项巡视整改成果,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对学校各类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二)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竞争力

我们要坚持高标准导向,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武汉大学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奖惩考核、纪律约束相衔接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崇尚学术、为人师表,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

要做大做强高端人才队伍。继续推进院长(系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内外公开招聘,依托重点关键岗位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实施“全球招聘计划”和“外专351计划”,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终身轨道制,引进一批国外终身教授、助理教授等国际一流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提升帮扶计划”,完善“一事一议”支持机制;统筹推进高层次文科学术队伍建设,面向校外遴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第二届文科“杰青”“优青”和“驻院研究员”,实施“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和“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体系。

要进一步改进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继续推行学校、学部、学院三级评审制度,形成以学术成就决定人才晋升、以学术潜力决定人才聘用的良好学术评价导向。

要做细做实人才服务工作。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定期举行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切实解决人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改进人才协同服务机制,制定人才服务责任清单,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让人才工作安心、生活顺心。

要统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对标顶尖高校教师选聘标准,完善固定教职选拔推荐办法,进一步提高师资选留质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职员评审评价机制,拓展管理人才海外培训渠道,探索多元化发展通道;建立院际共享共建的实验技术队伍发展机制,培养引进更多优秀实验技术人才;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全员合同聘用体系,建立健全教职工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岗位目标、考核评价、薪酬待遇等为一体的聘用管理体系,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有序推进养老保险入轨,完善教职工社保和福利体系。

(三)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贯彻落实“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和“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和“三学期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好课堂、建设好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严格教授上课制度,打通高水平科研师资链和教学师资链,激励高水平教师全心投入教学;继续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大类培养为契机深入推进书院制学术社区建设。

要以“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为主线,强调原创研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着力打造卓越并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当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发挥招生计划调节作用,优化各类研究生规模结构;抓实培养环节,严格过程管理,统筹课程建设,提高学位授予标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运用评估结果,继续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和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提升学位点建设水平。

(四)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人才为根本、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不断增强自然科学的创新引领力。继续推进免疫与代谢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卫星测地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新一代空天信息智能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的参与度,努力实现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更好发挥技术转移中心、驻外研究院的作用,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珞珈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制定面向2035年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计划”,谋划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建设高端学术平台,培育战略性跨学科研究平台,加强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和重点基地建设,加强大数据研究院、人文社科微观数据库、文科实验室等文科公共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文科科研方法创新和范式转变;实施“人文社科学术引擎计划”,培育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举办武汉大学第四届海外学术周,探索建立武汉大学中国问题海外研究中心,实施“人文社科学术精品海外推广计划”,不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五)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办学水平

我们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办学水平。

要进一步加大与世界一流高校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力度,提升学校国际交流层次;推动实施“第三学期”海外学习,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提升生源质量,打造留学品牌;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推进“中法非”三方合作论坛等平台建设。

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增量投入和地方政府的常态化经费支持;多层次做好校友服务工作,做大“校友珞珈论坛”等品牌,推进学校、校友和地方共赢发展、共荣发展。

(六)用心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我们要以师生满意为目标,提高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打造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硬软件环境,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全面启动校外回迁学生的宿舍建设工程;做好暑期教学楼以及学生宿舍整体大修、学生食堂维修、运动场地维修、教学楼公共卫生间维修;稳步推进食堂改造升级,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用餐服务;加快推进城市设计学院大楼、工学部1号教学楼重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军运会配套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做好世界第七届军人运动会羽毛球竞赛组织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师生学习、科研、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出台“智慧武大”三年发展规划,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按照“构建大平台、融合大数据、提供大服务”的思路,建好“师生综合事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办好附属学校、幼儿园,更好满足教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

要进一步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做好第三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的复查工作;大力整治校园交通环境、校园违章建筑、家属区违规出租,实现所有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着力打造平安武大

(七)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要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构建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照章办学。着力构建层次合理、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民主管理,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充分保障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扩大社会参与,进一步发挥理事会、基金会和校友会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和校友参与学校治理。

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配套制度,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落地落实;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做好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

要按照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好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控,提升双一流建设效益。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推进,强化目标导向、绩效考核和动态评估,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机制。

(八)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上水平

我们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高质量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将党的各项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完善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约谈等制度,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深化巡视整改,探索开展校内巡察,推进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坚持不懈改进作风,推动党风校风学风持续向上向好;持续推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细则》,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借调挂职等多种途径,加强干部的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大显身手。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做好在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分党委党建工作考评,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师生、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大力弘扬武大精神,激励广大师生自觉为实现新时代学校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要进一步汇聚学校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归国留学人员、归侨及侨眷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发挥党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高服务教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团结全校教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指导共青团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团结凝聚全校青年坚定信念跟党走;用情用心做好离退休工作,积极引导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增添正能量;支持学生会、研究生会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始终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学校承诺的“民生工程十件实事”已基本完成。2019年,学校将继续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和师生生活条件为重点,抓好“民生工程十件实事”:1.逐步改善教工食堂进餐环境,延长开放时间,提高服务质量;2.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增设自助存包柜;3.规划校内电动单车集中停放区域,新增充电设施;4.加强校园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停车服务年费缴纳和外来公务车辆入校预约网络平台;5.增加甲状腺B超、“两癌筛查”等教职工体检项目;6.加大家属区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7.开通手机校园卡,构建基于银联、微信、支付宝的校园移动聚合支付平台;8.加快教学楼基础设施改善,对学校公共区域独立厕所进行升级改造;9.启动文理学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改扩建工程,不断满足离退休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0.对学校体育场馆实施信息化管理,方便师生员工进行自选场馆的预约。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新时代书写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笔,以新的办学成绩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