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和谐校园,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贡献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为此,2010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围绕中央对武汉大学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和战略目标,综合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传统以及资源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合校十周年和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凸显学校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武汉大学综合实力;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努力把办学成效和发展成果落实和体现在学生身上。
规划发展蓝图。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服务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修订完善《武汉大学2009—2013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武汉大学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后勤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现代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回头看”。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经验,全面实施《武汉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巩固并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工程”。以启动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武大课程2010”)为载体,着力强化教师育人责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推进通识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启动学分制收费改革,完善学分制;拓展本科教育国际交流渠道,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
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博士生学制改革,加强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通开课建设;推进部分研究生课程的全外文教学和部分学科的中外联合培养;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活跃研究生学术氛围;加强导师指导过程管理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管理,逐步完善研究生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重视做好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本科自主招生机制,创新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全面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鼓励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确保就业率。
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的办学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重点面向干部、区域和行业开拓培训市场,争创高端培训品牌;加快优质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完善继续教育学生管理体系,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深化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精神,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廉洁教育;加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引领、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研究生挂职锻炼等工作。
三、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巩固提升学科优势和特色。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积极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新型学科和学科集群,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学科体系;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基础学科的综合实力;依托“211工程”三期建设,巩固优势学科的优势地位,培育新的学科优势;依托即将启动的“985工程”三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四、创新科研发展理念,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推动自然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进一步理顺科研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尝试激发科研创新平台活力的管理模式,修订完善有关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大策划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的力度;加强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积极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清理并规范管理挂靠学校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团体、协会和学会;以国际科技合作作为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以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为杠杆,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施“‘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加强学术带头人学术引领能力建设,有力推介各类优秀人才;办好学术方法训练营,推动重大问题的多科对话;增强研究平台整体实力,策划组织重大纵横向项目;实施“主流与前沿计划”,孕育和推介学术精品;继续推进“国际学术之伴计划”和“海外学术发展前沿追踪计划”,推动国际学术对话的深入;做好资深教授遴选工作。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外拓展办学和共建、合作力度,落实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各类共建、合作、支持协议;全面融入、全面支持、全面参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激励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科技园产业基地建设进度,加快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五、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精心组织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完善珞珈特聘教授制度,实施“珞珈知名学者资助计划”、“青年学者自主创新资助计划”,加大教师国外进修访学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团队扶持;推行师资博士后制度,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完善编制管理,科学设置岗位;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职员聘任制度改革;以人事代理、劳务派遣为重点,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完善科研流动岗位制度;规范校内奖励制度,完善业绩奖励办法,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
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宣传、组织与策划,增强师生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努力构建“大外事”体系;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国际基金组织、外资在华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打造一批国际联合科研平台;重点支持一批学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加大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执行力度,办好首届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提高学校综合财力。完善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强化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完善财务投入与产出评价机制;努力发掘新的财力增长点,增收节支,提高学校综合财力;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监督和审计工作;规范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工作;探索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模式。
推进校园基本建设。推进基建投入体制改革,探索基建资金多元投入、责任分担机制;完成图书馆(总馆)扩建、化学大楼老楼维修改造、教职工活动中心、工学部一、四食堂等工程和部分校外实验基地的建设,推进枫园教学楼、出版大楼、第一临床学院学生食堂、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工程建设,着手物理大楼扩建工程建设;推进水电增容与改造;做好基建投资管理和现场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全校图书资料共建共享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校园卡工程,推广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数据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无线校园网和校园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应用系统的集成和建设。
提升后勤保障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和利用后勤服务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推进后勤保障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整治校园交通秩序,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开展家属区物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教职工校外住宅开发建设。
八、加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切实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召开第八次党代会,做好部分分党委换届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精神,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制定《武汉大学2010-2012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探索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民主的新形式,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新党员发展工作,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教育管理机制,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着力加强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推进腐败风险防控管理,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
加强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机制;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加强新闻宣传平台和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指导与规划,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建设。
推进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做好统战工作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召开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十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完善校园民主政治建设体系,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构建和谐校园。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在全面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青年教职工的培养,改善老同志活动条件,为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为学校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2010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年,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和推动发展,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