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公室专栏

武汉大学2011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1-03-07

      2011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科学定位、加快发展、凝聚人心、改善民生,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谋划学校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武汉大学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43年)》,制定实施《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并组织实施《武汉大学2010—2015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武汉大学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二、筹备迎接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大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迎接教育部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的准备工作。加强学科发展现状分析,科学整合学科资源,力争进入全国高校学科排名前三位的一级学科有所增加。

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并科学规划学科的长远布局,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健全学科发展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武汉大学“985工程”规划(2010-2013年)》,全面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开展“211工程”三期建设校内评估,全面总结建设成效,并筹备迎接国家验收;开展“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建设验收,启动第二阶段建设,完善第二阶段建设方案;继续开展“跨学科对话”论坛;认真做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验收及新一轮申报的准备工作。

三、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本科教育

继续推进“三创”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再上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50个左右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确保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国家验收;稳步实施学分制收费改革;认真落实《武大课程 2010》方案,完善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新规划;继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质量工程项目,力争今年新增3个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计划,进一步拓展本科教育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的途径,建设50门左右全英文教学课程;完善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促进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创新,争取1-2个工程教育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争取学校成为国家“卓越计划”试点学校。

(二)研究生教育

“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链,争取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完善包括学制改革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加强学位授权点、导师队伍和学术道德建设,健全学位授予过程监控体系,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学位点建设、就业工作等评估。

(三)招生与就业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新形式,充分调动学院(系)参与招生宣传的积极性,促进各专业报考率的提高;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增强学校对拔尖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调整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理顺校园招聘活动场地的管理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2010年;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鼓励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四)继续教育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转型,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以干部培训为突破口,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力争培训9000名干部、完成150个干部教育培训班次,实现培训人数和培训班次比去年增长50%;积极发展师资培训和行业培训,争创高端培训品牌;挖掘潜力,主动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继续教育业务网络平台系统建设;规范管理,平稳推进各类考试工作。

(五)留学生教育

拓展招生渠道,优化留学生来源结构,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力争新招收留学生1200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以“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为重点,开展各类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改善留学生教育办学条件。

(六)大学生德育

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团学组织为依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着重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继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廉洁教育;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研究生挂职锻炼等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作用,形成社会服务新亮点;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承办“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办好第二届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改革大学生体育教学,引导并激发学生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加强科研组织与策划,大力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

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考核与评价体系,完善学院(系)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科研管理重心下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心组织策划重大项目,加强队伍和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确保到账科研经费增长率不低于20%、获国家级科研奖项数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数有新的突破。

(一)自然科学研究

认真做好新一轮“两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推选和申报工作,力争有新的突破;建立专兼职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制定专职科研人员聘任、考核和奖惩制度,对重大项目承担者和优秀科研团队给予相关倾斜政策;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申报国家“973”项目,进行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的前期策划,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部“跃升计划”的申报工作;与相关行业和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组建研究平台;结合“985工程”三期工程建设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在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环境等领域遴选和组建一批跨学科的校级平台,为申报更高一级创新平台做好前期培育;积极推进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工作,做好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准备和其它省部级平台的评估验收工作;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确定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培育项目,在测绘、水利水电、医学等领域确定3-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培育项目,精心培育Nature、Science等文章和国家三大奖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建立引导重大成果产出的科技评估体系和人才考核指标体系。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实施学术引领能力建设计划、“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汇聚、造就若干有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战略科学家,推动青年学者群体性成长;实施“主流与前沿”计划,进一步做好国家社科基金和各类省部级项目的组织申报、重大横向项目的策划,力争在重大专项、重大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培育重大研究成果,在高水平论文、著作和高层次奖项方面有更大突破;组织出版《百年名典》、《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丛书》等;精心做好教育部新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文科科研数据库的策划、申报工作,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增强研究机构的贡献力,策划、培育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科研机构;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进一步建设好与国家部委共建的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设立湖北研究专项,打造“珞珈智库”品牌;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五、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增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行业、大型企业及科研部门的联系,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实施武汉大学“科教兴鄂”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参与湖北省“两圈一带”建设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军武汉东湖未来科技城,牵头建设好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参与筹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推进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国内外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提升园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推进所投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充分发挥驻外研究院在拓展办学、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推进教育部、湖北省重点共建武汉大学协议的落实,“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在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服务“科教兴鄂”战略的意识和能力。推进落实湖北省承诺的按照整体规模不低于中央投入经费的1:1比例的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积极向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武汉市和相关行业寻求专项支持;力争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纳入武汉市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力争沿八一路修建下穿车行通道。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农牧学院、“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616”工程对口支援恩施市、对口帮扶鹤峰县脱贫奔小康、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等工作;办好三所附属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六、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职工队伍

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人才工作方针,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的支持与统筹,积极实施“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包括杰出人才8-10名、学科带头人15-20名、优秀青年学术骨干30-40名,力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实现高层次人才推选和申报的新突破,确保每年增加专任教师80名左右;以“351人才计划”为核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持培养体系,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和有出国访问、研修经历教师的比例,遴选“珞珈杰出学者”和“珞珈特聘教授”各10名左右、“珞珈青年学者”30名左右,资助师资博士后100名左右,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100名左右出国访问、研修;创新、完善高层次人才遴选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健全人才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继续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完善校内编制管理,确定学校编制总数及各类人员编制数;完善分类管理办法,推进设岗、招聘、分级等各个环节的教职工聘用管理制度改革;制订实施专技分级聘任、职员聘任、纪律处分等系列人事管理制度;继续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

逐步推行薪酬改革,重点规范教职工考核制度体系,在考核方式和对象上按年度、聘期、二级单位建立不同考核模式和标准;调整在职人员薪酬结构,理顺各类人员薪酬比例关系,为国家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打好基础;规范校院两级薪酬管理,加强学校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部分学院推行薪酬改革试点,探索团队薪酬机制及其它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形式;积极推进人事代理、合同聘用、科研流动岗、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为未来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社保做好准备。


七、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努力构建“大外事”体系,加大外事工作服务师生、服务学科、服务管理的力度,重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交流能力建设、示范品牌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学校在世界知名高校中的影响力。从经费和政策上加大师生参加国际会议及国际交流的力度,鼓励教师在境外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兼任职务;加大聘请外籍专家的力度,力争2年内每个学院都聘有外籍专家;积极筹建和推进与美国杜克大学等国外大学与机构的合作办学和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建设;继续开拓和推动与国外大学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完成国家公派留学工作任务,组织好珞珈国际夏令营等高水平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建设好学校英文网站;制订汉语国际推广规划,力争新建1所孔子学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基地建设


八、着手筹备120周年校庆,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弘扬学术、彰显成就、谋取支持、促进发展”为宗旨,积极筹备120周年校庆,并以此为契机,努力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对外筹资力度,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营造氛围,组建工作专班,制定12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方案;广泛联系校友,发动师生员工,启动校庆的各项筹备工作;着手编写校史、筹建校史展览馆、确定捐赠项目、完善筹资管理制度。

九、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按期完成图书馆(总馆)扩建、工学部一、四学生食堂新建等工程及部分校外实验基地的建设;完成校园二期“改燃”工程建设,启动110kV变电站与校园供电系统对接改造的一期建设工程;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枫园教学楼、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扩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扩建等工程动工建设,力争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确保信息学部教学科研综合大楼、医学部教学科研综合大楼、第一临床学院学生食堂、枫园留学生宿舍等工程完成规划设计报建工作,力争在年内动工建设;推进基建投入体制改革,探索基建资金多元投入、责任分担机制;做好基建投资管理和现场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二)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全校图书资料共建共享体系、数字化校园公共平台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启用图书馆(总馆)新馆,全面提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水平;推进校园卡工程配套系统建设,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升级改造校园网,优化网络结构,启动校院(系)二级无线网络共建;加强档案管理,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整合学术期刊建设与管理资源,打造学术期刊和图书出版品牌。

(三)校园环境及交通综合治理

开发、实施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和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做好校园交通规划,重点推进停车场及道路修建、行车路线优化、外来车辆控制和交通收费管理工作,落实交通管理责任制,加大校园交通安全执法力度,争取校园交通状况今年有明显改观;继续推进校园安防系统建设,分批整改校内消防隐患;进一步做好园林和人文景观的维护和建设,启动“亮化工程”建设;清理、整治校内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

(四)后勤保障与服务

完善后勤保障和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提高后勤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加大学生宿舍、教学楼、体育场馆和早期建筑的维修力度,完成一批热水、开水进学生宿舍工程和空调进学生宿舍、教室工程,改善学生用餐条件和环境;根据教学、科研、管理需要,合理配置公用房资源;开发校园公共用房管理系统,全面清理校内公有住房;开工建设教职工校外住宅,科学制定售房方案;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新建青年教职工公寓;加强校内教职工住宅区生活服务设施硬件建设,推进教职工住宅区的社会化物业管理,逐步改善家属区环境;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提高师生员工医疗保障水平;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五)财务、审计与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系列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经费及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筹资渠道,发掘新的财力增长点,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创造良好的理财环境;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财务监督与审计工作,杜绝“小金库”;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构建国有资产监管良性运行机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规范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工作。

十、加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与向心力

一)党建工作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筹备召开武汉大学第八次党代会;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实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七一”前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以党政联席会议为核心内容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理顺学校经营性单位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以“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清正廉洁好”为主要内容的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实施并完善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狠抓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完成空缺岗位干部增补和关键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工作;举办“珞珈干部大讲堂”,选派优秀中层管理干部赴国内外培训。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提高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廉政风险预警防范体系;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和廉政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文明珞珈”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重视新媒体建设,在学校与师生、校友、社会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武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设武汉大学视觉形象标识系统;推动校园新闻网主页升级改版;推出武汉大学综合画册和武汉大学形象专题片。

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全校网络发言人制度,提高议程、议题设置能力。以“创先争优”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为主题,做好宣传工作。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召开全校网络建设与舆论引导工作会议,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畅通师生与部门间的沟通渠道,在珞珈山水BBS开设“部门直通车”版面。

(三)民主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加强依法治校,完成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清理,组织制订《武汉大学章程》;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提升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为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召开学校六届七次教代会、第七届教代会和第十八次工代会,开展工会和教代会的换届工作;评选表彰2010—2011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武汉大学杰出青年。

进一步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切实做好保密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关工委、老年协会等在人才培养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好助老帮困工作,办好省级示范性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