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发力之年。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武汉大学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将2024年发展主题确定为“人才培养年”,旨在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促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加强学校极地相关研究机构和团队建设,建好服务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任务的学术学科平台;开展“武大极地科考”宣传和专题教育活动,举办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实施“用大事业磨砺真本领”行动计划;结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武大实践,推进一系列提升学科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力量的创新举措。
责任领导:沈壮海、屈文谦、龚威、陈慧东;责任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博物馆)
2.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学用结合,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完善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深化校院两级“学习-贯彻”一体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涵育更多高水平成果。
责任领导:沈壮海、赵雪梅;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3.高质量开好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强化组织领导,发扬党内民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有序、有效、有质召开;锚定未来5到1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战略目标,全面总结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科学谋划发展战略方向,统筹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学校党委、纪委领导班子,广泛凝聚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奋力谱写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武大新篇章。
责任领导:沈壮海、万清祥、赵雪梅、李资远;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纪委 监察专员办、组织部、宣传部
4.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台并实施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核心价值凝练、优秀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育人、珞珈形象美化、创意文化发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工程,打造一批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品牌活动和创新载体;完善全校共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机制,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深化全覆盖检查督导,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体化推进网络育人、融媒宣传与舆情应对;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班级导师、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等协同育人力量及学生骨干朋辈育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打造全方位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1”帮扶体系;持续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以寝室为单元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加强学生事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推动思政工作体系数字化转型;深化“山水体育”育人计划,推进“第二课堂”和美育浸润行动。
责任领导:沈壮海、周叶中、屈文谦、宋保亮;责任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体育部
5.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推进“一融双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提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健全分党委、党支部议事决策机制,切实发挥引领保障作用;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治理体系优化等重点任务,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举办“党建工作坊”,充分发挥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建项目研究、摄制党建专题片、汇编典型案例等举措凝练推广经验成果,擦亮基层党建品牌;全面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党支部、青年教师等制度,增强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优秀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聚焦基层减负和信息共享,切实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
责任领导:赵雪梅;责任单位:组织部
6.建强堪当事业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优化选育管用工作,突出重实绩重实干、敢担当善作为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选拔政治过硬、经受斗争考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局面能力强,特别是经过多岗位扎实历练的优秀干部,选好配强二级单位“一把手”,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干部梯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继续开展青年学术骨干挂职锻炼,做好干部储备和人才保障;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化建设,一体推进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完善及时奖励制度和澄清保护机制,持续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丰富拓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和载体,持续强化校院两级党校建设,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档升级。
责任领导:赵雪梅;责任单位:组织部
7.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提升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化“一校一策”重点任务,加大重点工作专项监督、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联合监督检查、以案促改工作力度;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月”系列活动,深化“机关协同聚力”行动,做好“优作风 创一流”宣传品牌建设;加强集中性纪律教育,着力解决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高质量开展一至两轮内部常规巡视,聚焦“两个更加”“三个突出”“四个紧盯”,进一步提升巡视质效。
责任领导:万清祥、赵雪梅、李资远;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纪委 监察专员办、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
8.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凝聚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实教代会提案和民生实事重点工作,做好多元化普惠服务和精准帮困解难工作,广泛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持续深化实施“青年讲师团”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巩固深化团学组织改革成果,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保障,引导广大离退休教职工在“三全育人”中贡献银龄力量;持续实施“青蓝工程”,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优化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附属中小学办学水平。
责任领导:赵雪梅、屈文谦、徐东兴;责任单位:统战部、离退休工作处、工会、团委、附属学校
二、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9.着力提升生源质量。持续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根据国家政策适度调整本科招生规模;持续推进“大中衔接”协同育人,强化与优质生源基地中学的交流合作;加大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力度,大幅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扩大科研博士规模;持续优化学位点结构,调整一批不契合学校发展定位、发展潜力不大的学科专业,筹建一批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新兴专业,开展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中期检查,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
责任领导:周叶中、宋保亮、龚威;责任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10.着力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构建本研统筹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本研联席会议制度,一体化统筹本研人才培养,协同推进重大教学改革;强化教学核心地位,统一教师上课要求及课程要求,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本研课程衔接和梯度建设,进一步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快推进本研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验班(雷军班)等拔尖人才培养校级示范区,加快形成一体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评促建、以评促强,高标准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在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落实数智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数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成全校数智教育一站式门户与社区平台,探索开设数智教育实训实践课程;加强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心建设,以高水平示范中心建设引领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教材编写和更新,加强教材编写审核和监测,培育全国优秀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项目;筹办通识教育高端论坛暨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扩大通识教育品牌影响力;优化转专业与专业大类分流政策,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与公平。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推动培养体系和奖助体系改革,新增数学、物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单位,以应用学科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品牌,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重点完善校企联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全力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完成各级各类双创基地建设项目,精心办好各级各类学生创新赛事,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责任领导:周叶中、屈文谦、宋保亮;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11.着力促进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六月一季”促就业专项行动;持续加强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重点地区、行业和领域就业,做好选调生的发现、遴选与培训工作;优化全链条的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机制,着力开拓实习实践渠道,提高学生国际胜任能力;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持续推进访企拓岗走深走实;优化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覆盖面、针对性、有效性,全力服务好学生就业。
责任领导:周叶中、屈文谦、宋保亮;责任单位: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三、坚持固强培优提档升级,大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2.加快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出台并实施关于新时代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更高站位、更高起点、更高目标推进学科建设;持续推动学科转型升级,落实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稳步调整若干学科组织建制,建好国家急需学科专业,以“四新”建设引领学科专业内涵持续优化;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学科,力争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培育支持若干国内领先学科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学科方向,进一步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涵育,强化对应用学科的政策支持,构建学科高峰分类培育体系。
责任领导:周叶中、宋保亮、龚威;责任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13.持续推进学科组织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研究机构管理改革要求,出台校外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制定研究机构教师双聘、经费管理、党组织隶属、考核评估等工作实施方案,完善指标、经费、空间、政策等资源配置机制,推进“高权限强考核”“多资源严评估”,建立政策权限、资源支持与考核评估相协调的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形成学院“主建”、科研机构“主战”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理顺学校和学院、研究机构的权责关系,统筹构建学校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基于目标管理的动态资源配置方式,激发院系、研究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自主性和创新活力。
责任领导:沈壮海、周叶中、赵雪梅、李资远、宋保亮、朱德友、龚威、何莲;责任单位:组织部、人事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财务部、国内合作部、后勤保障部
14.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校学术委员会交叉学科分会,建好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涵育学科交叉文化,出台实施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若干措施,实施“临床医学+X”“数智文科”“理工前沿”交叉专项,推动六大学部学科集群发展,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完善学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方案,积极争取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
责任领导:沈壮海、唐其柱、龚威;责任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医学部
15.持续优化“双一流”建设项目管理。启动“双一流”与学科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搭建全链条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学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2024年度建设项目的启动、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加强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和建设成效动态监测,不断提升建设成效。
责任领导:龚威;责任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四、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6.持续加强顶尖人才引育。聚焦国家战略和学科布局,以大平台、大项目引育高端人才,分类制定重点引才需求清单,瞄准目标群体、校院协同精准引才;不断完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学者的发现、培养、使用机制,发现并大力培养具有潜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并不断完善“弘毅学者”计划,统筹优化各类人才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充分发挥大专家大学者等“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及传帮带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人才成长发展氛围,以好环境留才;加快推动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打造优秀师资“蓄水池”。
责任领导:沈壮海;责任单位:人事部
17.以定编定岗为抓手提升人力资源效益。出台定编定岗工作实施办法,核定学校岗位编制规模,完成全校管理、专技支撑岗位编制核定;有序推进教师队伍定编定岗,出台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构建教研、教学、研究三个系列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体系,健全分类评价机制,在新型科研机构和重点优势学科探索教研系列预聘-长聘制改革;持续开展各类教师发展活动,唤醒教师自觉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出台教师校内兼职聘任管理办法,鼓励校内教师跨单位、跨学科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出台教师校外兼职管理办法,规范全校教职工校外兼职行为,保障正常教学、科研和管理秩序;修订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兼职教授的规范管理;修订职员聘任办法和教职工考核规定,进一步健全各类管理考核机制;梳理构建教职工荣誉体系,持续优化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表彰和薪酬的激励作用。
责任领导:沈壮海、周叶中、赵雪梅、宋保亮;责任单位:组织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人事部
18.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强化宣传阐释,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充分纳入各类教师研修培训,全面加强教师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典型的培育选树工作,着力推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点单位和教师团队培育建设,通过培育扶持、挖掘典型、选树宣传等方式,探索师德师风建设新模式;推动《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试行)》落地落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质效;以案明纪强化师德师风红线底线教育,进一步提升涉师德失范行为处置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责任领导:沈壮海;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
五、坚持激发创新活力,做大做强科学研究
19.着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引导教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急需领域,积极承担重大重点项目,争取更多校外科研经费支持;筹划空天信息国家实验室(基地),力争完成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争取新增国重,推进武汉光源建设;以GF科技为重要增长点扩大科研经费规模,加大支持力度,组建学校GF领域专家委员会,推进GF领域研究系列新教师选聘和职称晋升单独评审、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加大GF项目的培育、组织、策划力度;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组建以专职科研队伍和博士后为主力军、以研究生为生力军的科研人才队伍;重点布局、培育学科交叉类项目,多层面、宽口径深化高水平合作,做好组织、培训、审查等工作,力争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科研经费体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优化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制度,探索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责任领导:沈壮海、宋保亮、朱德友、龚威;责任单位: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事部、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20.持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开展新一届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工作;深化国家高端智库一体化建设,强化供需对接,健全完善学校智库成果评价体制机制,建好教育部法治国际组织联合研究院等重点智库,努力打造更多“不可或缺”智库;做好省部共建重点平台建设,加强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转型升级;优化研究机构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推进研究平台提质升级;设立“数智文科”牵引专项,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与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产出一批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交叉研究成果;做好《民藏》《汉剧艺术大典》两大文化编纂工程,推出系列学术丛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推进高水平国际学术对话,形成珞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
责任领导:沈壮海;责任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发展
21.进一步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工作大局,启动编制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大外事”工作格局;推动构建自下而上、“学者-学科-学院-学校”逐步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抓住强化对法交流合作、拓展新形势下对美交流合作两个重点,大力推动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推动《武汉大学深化与昆山杜克大学合作的工作方案》落地落实;引导各培养单位自主设立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及奖学金,重点支持国际化专门人才;推进“留学武大”品牌建设,建立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着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推进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培训,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
责任领导:唐其柱、徐东兴;责任单位:国际交流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2.大力拓展国内合作。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加强与国家部委、大型国企的合作,争取更多优质资源;进一步完善国内合作体制机制,聚焦核心区域、关键行业、重点单位,拓展国内合作的内容与渠道;引导校属企业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功能性改革,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校友组织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搭建并优化校友线上交流平台;加强筹资活动顶层设计,做好校庆捐赠项目落地工作;采取教育帮扶、科技帮扶、健康帮扶等多种形式,巩固定点帮扶成果;做好对新疆大学、西藏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
责任领导:李资远、朱德友;责任单位:国内合作部、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3.积极稳妥推进继续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结合不同学科发展特点,积极引导相关学院逐步开展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高端培训,促进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加强与中央部委以及省市组织部门、教育部门,中央直属及地方大中型企业等单位沟通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共育优秀人才;探索建立涉外培训合作新模式,研究制定涉外继续教育项目合作办学、线上继续教育培训等规章制度;优化培训体系,对干部、师资、行业和企业培训进行分类施教。
责任领导:唐其柱、徐东兴;责任单位:非学历教育管理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七、坚持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办学保障
24.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创新园区建设;成立房地产管理部门,加强房屋和土地资源统筹,完善房产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以医学部园区为试点,分片区、分阶段、分类别逐步推行大物业服务;竣工交付电子信息学院教学楼和高等研究院科研楼;统筹推进学生宿舍建设,优化学生宿舍功能设置,加强空间共享和复合利用,新建医学部学生4舍,修缮医学部5号教学楼、信息学部竹园田径场及一批学生宿舍;积极推动样板楼栋建设,将湖滨14舍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样板学生宿舍;改造工学部一食堂、信息学部三食堂,加快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
责任领导:赵雪梅、李资远、朱德友、龚威、陈慧东;责任单位:组织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国内合作部、后勤保障部、后勤服务集团、新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
25.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智慧治理提升”行动,推进财务预算一体化建设、全成本核算、服务流程优化,推进“智慧财务报账系统”项目建设,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扩大校园无线网络室外覆盖范围,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据要素管理,推动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重点推进融合门户、协同办公、预算、房产管理等平台建设;实施校属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校属企业监管制度,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监督,持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着力加强工程审计;创新采购全链条管理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采购计划、预算、需求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大采购招标职能监督力度,不断提升采购质效;持续开展重大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优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平台”,加强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建设;推进“管理服务走进院系”行动,深化常态化长效化服务院系、服务师生机制;推进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示范区建设,启动旧书回溯编目与大型赠书编目加工建设(第一期);稳步提升年度立卷归档率和馆藏档案数字化占比,依法加强档案管理,进一步推进校史展馆建设和运维,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职能;举办和引进高品质专题展览,打造文博育人高端平台;加快校医院特色科室建设,促进附属医院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责任领导:赵雪梅、唐其柱、朱德友、陈慧东、何莲;责任单位: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财务部、审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信息中心、校医院、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6.打造平安文明校园。强化政治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切实扛牢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职责使命;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健全学法用法激励机制,把依法治校贯穿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新闻宣传、文明创建,不断涵养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文化软实力;着力破解校内交通秩序管理难点、堵点问题,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加强电动自行车骑行和停放规范化管理;推进安防系统提档升级,设立警校联合服务点;加强消防重大隐患整改,进一步推进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各类危险源全生命周期规范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
责任领导:沈壮海、周叶中、李资远、朱德友、陈慧东;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宣传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保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