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武汉大学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字号:武大党字[2023]8号      发文单位:党委宣传部


全校各部门、单位:

《武汉大学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经学校2023年第1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

2023年1月18日


武汉大学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有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部署,贯彻实施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主要原则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系统推进。巩固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成果成效,坚持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谋划,把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体推进,实现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还不够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互动互促不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还不强等方面,有效解决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建强“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

(三)坚持重在建设。持续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协同、院系主导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课堂,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重点举措与任务分工

(一)推进主渠道教学改革创新

1.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积极申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组织专家学者在“三报一刊”发表系列理论文章。推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责任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集全校多学科资源优势共同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改革创新模式,持续推进思政金课建设。(责任单位:本科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3.建强思政课课程群。继续开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思政选修课程,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不断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责任单位:本科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用好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周恩来旧居、李达故居等校内红色遗存育人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武汉抗疫等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有机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各门思政课(责任单位:本科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辅导员工作室等,常态化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进一步建强用好“思享珞珈”大学生研究数据平台,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思政课教学,不断完善问题导向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5.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视频制作、口述历史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建设好四门国家精品在线思政课基础上,继续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示范课堂(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全完善思政课助教制度,落实相关待遇,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责任单位: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6.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落实《武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健全领导干部、教学督导、思政课课程中心、师生代表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开展教学调研指导。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聘请教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科研导师和教学导师。充分运用教学业绩奖、公共基础课奖励课酬、思政课教学质量奖等多种方式,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院)

(二)推进善用社会大课堂

7.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责任单位: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1-2门实践教学慕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试点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

8.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持续设置“揭榜挂帅”思政课专项,由思政课教师带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注重总结、出版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责任单位: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武汉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武汉大学)的实践教学功能,抓好实践教学培训环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9.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主动对接各类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红色教育场所等,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医院、中南医院)

(三)推进构建大师资体系

10.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按照要求进一步配备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责任单位:人事部、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人事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持续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辅导员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讲授思政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每年聘请思政课兼职教师不少于10人(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人事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搭建队伍建设研究平台。深入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持续完善为青年思政课教师配备“传帮带”导师的相关管理制度;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学难点及对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等研究;严格落实生均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责任单位:财务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四)推进搭建大资源平台

12.持续用好建强全国“大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等系列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着力开发一批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案例、优质教学素材、在线示范课程等,支持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发挥学校思政课示范辐射作用。(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3.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持续开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选活动,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精心打造“理论宣讲点单式平台”“融媒大讲堂”“新生训练营”“马上见”等“云上大思政课”。继续办好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推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14.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总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经验,台账式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任务,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探索富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需求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参与一线学生工作,形成育人工作合力(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完善思政课教学单位和学生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推行学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结对制度,推行辅导员进学生思政课堂听课、授课制度,及时掌握、回应学生关切,增进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了解,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性(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5.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作用,深入推进“一院一策”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持续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和团队,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责任单位:本科生院)

16.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一体化基地,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建立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附属学校)

17.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第一课等活动,带头讲好“思政大课”(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学术文化、师德师风、校友文化等,培育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持续繁荣校园文化,涵养学生精神,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

三、组织领导与工作要求

18.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党委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作用,健全经常性研讨、调研、总结等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抓思政课机制,做到带头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等。由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制定年度工作台账,常态化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并及时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汇报。

19.细化责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树牢一流意识,根据方案安排进一步加强工作创新,健全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20.深化氛围营造。及时总结“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有关建设情况、研究成果列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培育范围。持续做好思政课优秀教师、辅导员标兵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各类评奖评优活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营造办好“大课堂”、争做“大先生”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