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武汉大学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字号:武大本字[2024]24号      发文单位:本科生院


各有关部门、单位: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承弘扬武大美育特色,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新时代“美育珞珈”工程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武汉大学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武 汉 大 学

2024年4月24日

武汉大学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传承弘扬武大美育特色,推进新时代“美育珞珈”工程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武汉大学实际,制定全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强化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任务目标。以美育浸润学生,传承弘扬武大美育特色,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教师,坚持育引并举,培养更高水平的美育教师队伍,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提质建设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建设发展全覆盖、多样化、有武大特色的高质量美育体系,将美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育、体验创造并重、科技艺术融合、五育并举融通、促进全面发展的武大美育新格局。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争创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高校。

(三)工作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健全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大美育工作,拓展“美育珞珈”共同体,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不断提高美育质量,进一步发挥美育的育人效能。

二、重点任务

(一)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课程规划设计,发挥艺术通识课程在艺术教育中主渠道功能,优化“武大通识3.0”通识教育“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设计,完善艺术鉴赏、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有武大特色的跨学科美育课程,发挥学校综合型、研究型和多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渗透进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建筑、设计、新闻传播学、美学等多学科种类,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在美育课程已经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大研究生美育课程覆盖面,促进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在开足开齐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课程质量,发挥好国家级金课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建好建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楚剧),开设“弘毅学堂”国学班,加大“中华文明”等课程建设力度。以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完善“珞珈博雅文库—通识教材”系列,围绕美育课程目标编写一批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精品教材,鼓励相关院系统筹规划具有武大特色、与美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

深化美育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加强美育学科建设,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设立美育研究专项课题,鼓励各领域专家参与组织相关研究,大力支持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研究课题。推进以研促教、以研促评,促进美育研究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

牵头单位:本科生院、艺术学院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人文社科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

(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

配齐建强美育教师队伍。加强美育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能力建设相融合。鼓励和创新美育教师评价办法,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建设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实施“驻校艺术家”制度,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交流,构建名师和骨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

健全美育素养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将美育纳入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体系,通过集中培训、主题讲座、交流研学等方式,规定培训学时,面向行政管理干部和各学科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强化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

牵头单位:人事部、艺术学院

责任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

(三)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

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以“美育珞珈”精品文化节、校园文化活动超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推动实施美育浸润“一院一品”,分层分类在学生群体中着力推进群众性校园文化繁荣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推广普及群众性美育活动,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开展“美育珞珈”精品文化节,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做好校园精品剧目校际展示,继续办好金秋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等全员参与的艺术展演展示活动,将美育作为班团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班级和党团支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美育为主题的群体活动,组织青年讲师团、博士生宣讲团和榜样珞珈宣讲团做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理论宣讲。面向本科生做好美育成长全路径规划,将美育作为本科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确保学生在学期间实现“美育五个一”:至少培养一项艺术类兴趣爱好、参与一场校园文艺活动、阅读一本美育类书籍、每年参观一次艺术博物馆、每年观看一次高水平文艺演出。面向研究生开展“发现学科美”征集活动,继续办好研究生红枫系列文化节、研究生集体舞大赛等全员参与的艺术活动,结合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研究,多角度探索发挥美育工作坊研究型、多学科优势与美育相融合的育人功能,发挥美育活动浸润心灵、缓解压力的作用。附属学校要面向学生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艺术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

构建一体化分层分类的美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艺术特长学生一体化选拔和培养,优化“美育新生入学教育—美育珞珈星火训练营—学生艺术团及优秀文艺社团”阶梯型遴选培养路径,为学生在文艺领域的发展提供渠道,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发展艺术禀赋、施展艺术才能、提升艺术境界,在美育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加强学生艺术团及优秀艺术类社团建设。着力推进大学生高水平艺术团、珞青艺术团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扎根校园,面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奉献高水平创作与演出。推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校内选拔培育工作,持续开展仲夏音乐节、新年音乐会系列、周末艺苑等学生艺术团品牌活动。发挥大学生高水平艺术团的“头雁效应”和学生文艺社团的“倍增效应”,扩大艺术类社团在本研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提升艺术类社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创全国百强学生社团,让文艺社团、文艺俱乐部等成为广大学生接触美育、体验美育的重要园地。

着力打造一批唱响时代旋律、具有武大特色、反映青年风貌的美育品牌,形成一批标志性美育成果。服务学校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作主线,赓续武大美育传统,凸显武大美育特色,发挥多学科多平台优势,创新开展珞珈红色文化浸润计划、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计划(荆楚戏曲、古琴艺术)。

继续办好金秋艺术节、樱花诗赛、樱花笔会、学生社团文化节等传统美育品牌,继续完善珞珈论坛、弘毅讲堂(青年人才专项)、院长论坛等文化品牌活动,全力打造“音你闪耀”草坪歌会、“百团耀珞珈”学生社团秀等学生参与度更高的新兴品牌。强化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职仪式、荣休仪式等典礼育人实效,进一步擦亮美育珞珈名片。

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武大研行”社会实践中设置“美育浸润”专项,开展好“戏水长流”“文艺下乡”等精品美育实践,积极创建以审美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美育实践项目体系。动员引导学生志愿者参与学校大型文艺活动的组织筹备,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发展艺术禀赋、施展艺术才能;引导学生参与赛事展演、采风巡演、文化交流、重大演出活动,定期举办美育论坛,小型音乐、美术、摄影等现场体验及沙龙活动,为师生提供广泛多元的美育体验。

牵头单位:团委、艺术学院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附属学校

(四)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

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办好中华古典诗乐、京昆戏曲艺术为代表的美育工作坊,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注重挖掘和发挥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开展美育活动和审美熏陶的契机,创作一批以《绘梦南极》《雪域花开》为代表的集思政、美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文艺品牌项目。

推动文化校园、美丽校园建设,提供多元美育场景。将各类美育资源融入校园标志性地点、院系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沉浸式美育氛围和美育体验。利用万林艺术博物馆、爱平音乐厅、图书馆等场所,建设校内美育实践空间和校内美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发挥校史馆、档案馆等历史资源平台的育人功能,通过主题教育、班团活动、思政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武大历史,感受历史之美、大学之美。进一步发挥毛主席接见武大师生代表所在地、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文化地标,推进“珞珈山十八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深化创新《党史百年》《党史人物》等系列专题宣传。进一步发挥艺术博物馆服务学校美育工作的功能。整合优质人文艺术资源,组织策划高水平展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普及活动。加大资源投入,灵活拓展一批支持学生日常美育活动的小型美育实践空间。

牵头单位:宣传部

责任单位:团委、艺术学院、学工部、研工部、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后勤保障部、保卫部、体育部

(五)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

深化美育评价改革。落实本科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至少2个学分的基本要求,探索将高水平艺术团专业课列入艺术通识课程,计2个学分。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完善包含美育在内的学生“第二成绩单”,将美育成长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态的重要内容。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将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评价。

牵头单位:本科生院

责任单位: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团委

(六)美育智慧赋能行动

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学科、信息中心的资源优势,建好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开发教育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加强美育研究合作,依托校际联盟开展校际合作,提高美育浸润工作实效。

牵头单位:艺术学院

责任单位:信息管理学院、信息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

(七)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

探索校地美育合作路径。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推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服务,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整合校友资源,聘请专业领域优秀校友担任艺术导师,提升学生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鼓励开展家校共建和社会服务。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和艺术审美素养。依托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外高校交流交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学生文艺社团的出国(境)演出、比赛工作,以美为媒,在全球及区域性赛事、交流活动中展示武大学生良好形象,为学生创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丰富和提升艺术审美素养的更多契机。

牵头单位:团委、艺术学院

责任单位:校友处、国际交流部、国内合作部、就业指导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

三、组织领导

(一)着力统筹部署。坚持学校党委对美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健全领导机制,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项负责美育浸润行动,各部门和二级单位要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要做好附属学校美育浸润工作,在对标对表落实文件精神基础上,可结合中小学美育教育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建设,汇聚美育工作合力;要加强督导评估,实施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

(二)完善条件保障。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安排经费支持美育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加强场地建设与设备器材的配备。加强人员保障,配齐配强美育课程教师,为学生文艺组织配备校内或外聘指导教师,为承担美育课程及美育实践工作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

(三)加强宣传推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美育浸润行动有效途径,提升行动实效,形成典型工作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凝聚美育共识,提升学生美育自觉和美育素质,着力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