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院专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生院  >  本科生教学  >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  正文

武汉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9-12-12

武汉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引领学术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理念为核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融“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等“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6大学部,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4个学院123个本科专业,还设有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截至2019年底,学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1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此外,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2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2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以及14个国家级本科教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武汉大学全日制在校生55037人,其中普通专科生1538人,普通本科生

29303人,研究生27129人,留学生学历教育2116人,进修生190人。普通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53.24%。武汉大学各类学生人数情况如表1-1所示。


1-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人数


29,303







留学生数


总数


2,116

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308


本科生人数


1,501

普通高职生(含专科)人数


1,538


硕士研究生人数


373



硕士研究生人数

全日制

14,556

博士研究生人数

242


非全日制


4,835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人数


20


博士研究生人数

全日制

7,334

夜大(业余生人数


471

非全日制

404


进修生人数


190

函授学生人数

1,911

网络学生人数

10,80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以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战略抓手,以优秀师资助力高质量本科生人才培养。


(一)师资队伍情况


全校共有专任教师4121人,全校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与教师总数比)为17.48,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3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2.7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33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0.98%;具有研究生学位

(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90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4.66%;45岁及以上教师21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1.49%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4,121

394







职称

正高级

1,483

35.99

272

69.04

其中教授

1,389

33.71

228

57.87

副高级

1,854

44.99

27

6.85

其中副教授

1,689

40.99

18

4.57

中级

758

18.39

39

9.9

其中讲师

665

16.14

37

9.39

初级

20

0.49

36

9.14

其中助教

6

0.15

29

7.36

未评级

6

0.15

20

5.08



最高学位

博士

3,341

81.07

312

79.19

硕士

560

13.59

49

12.44

学士

198

4.8

32

8.12

无学位

22

0.53

1

0.25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年龄

35岁及以下

439

10.65

50

12.69

36-45岁

1,560

37.85

47

11.93

46-55岁

1,460

35.43

91

23.1

56岁及以上

662

16.06

206

52.28



(二)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主干基础课主持人一般由教授担任,建立了由资深教师组成的通选课审查专家组,对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进行审核,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实效;通过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小班课教学、实验与实践课程、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2018-2019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432,占总课程门数的81.91%,课程门次数为8041,占开课总门次的74.63%。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760,占总课程门数的42%;课程门次数为3,010,占开课总门次27.9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99,占总课程门数的40.55%,课程门次数为2,840,占开课总门次的26.36%。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2,194,占总课程门数的52.36%;课程门次数为5,031,占开课总门次的46.69%;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060,占总课程门数的49.16%,课程门次数为4,718,占开课总门次的43.79%。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585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972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85.04%。

(三)教学条件情况


1. 经费投入


为保障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018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8,865.05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586.1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95.94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6116.8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223.8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35.12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2-5。


2.校舍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354.1m2,产权占地面积为346.35m2,绿化用地面积221.041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81.728m2,其中产权建筑面积272.378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910,367m2,其中教室面积134,268m2含智慧教室面积4,633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36,381m2。体育馆建筑面积55,074m2,运动场占地面积182,404m2。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5,037计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64.34m2,生均建筑面积为51.19m2,生均绿化面积为40.16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6.54m2,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7.93m2,生均体育馆面积1m2,生均运动场面积3.31m2


3. 实验室与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4.37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3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9,012.33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6.63%。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21,782(套,合计总值21.023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2,512(套,总值110230.72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9,303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71743.51元。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


4. 图书资料


学校拥有图书馆33个,图书馆总面积为74,698m2,阅览室座位数7,995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75.306万册,当年新增152,363册,生均纸质图书84.89册,拥有电子期刊204.888万册,学位论文204.688万册,音视频6,674,655小时。图书流通量达到70.61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432.621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697.039万篇次。图书馆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有效补充了馆藏资源;通过开展通借通还、预约催还、逾期豁免等服务以及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持续提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


5. 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共79人。校园网畅通直接惠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5,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94,1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为200,232。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5,400GB,学校为保障校园核心网的正常稳定运行,利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对校园核心网和接入网进行了万兆升级改造;启动无线校园网三期工程建设,在无线网一、二期的基础上将行政办公楼及人流密集区域纳入无线网覆盖建设计划。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学校迎新、离校的各相关部门数据,为学生迎新、离校提供了在线一站式办理通道;建设了“武汉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评奖评优,为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提供信息化支持。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和“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内涵发展,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围绕“双一流”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抓正确政治方向、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项基础性工作。在推进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学校继续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提供资源、创造环境,努力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一)发展思路


武汉大学坚持把本科生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最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在本科教育,把最优秀的教师队伍用在本科教育,着力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1.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双一流”的根本标准。学校采取措施,优化制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是引导各类优秀教师走上教育教学一线,引导导师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在人才评价、职称晋升和聘期考核等工作中立德树人指标的权重;三是大幅提高“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教学成果奖奖励力度,促进教师立足教学本位,回归育人本心;四是注重激活院系基层组织立足院(系)情,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立德树人相关活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2. 落实“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学校多管齐下,用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教学、最好的服务来落实“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从师资、教学、服务三个维度强化了相关举措。

第一,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逐步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本学年高层次人才为我校本科生授课合计270门次,其中专业必修课100门次、专业选修课139门次、公共必修课14门次、通识选修课17门次。

第二,提升小班化教学比率。2018年,我校本科教学总课头数11660门,其中小班教学(30人及以下课程课头数3834门,占32.9%,同时,我校非外语专业的常态性外教课程80%以上都是小班教学。

第三,加大投入学生服务的力度。学校在办公楼、宿舍、图书馆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做了大量的改善工作。


(二)常规工作


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推进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学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018-2019学年,武汉大学秉承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扎实推进常规工作。锤炼精品,打造特色教材


教材体系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主要围绕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三大目标要求,按照“规划先行、分类建设、绩效激励”的工作思路,统筹考虑本科生教材的修订与新编,力图形成周期化、连续性的教材建设机制,并制定了《武汉大学教材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武汉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文件,确定了到2020年规划建设

200本精品教材的目标,开展了2018-2020年规划教材选题计划与2018年规划教材申报立项工作,60种入选规划的教材中有本科生教材53种,所入选的教材涉及翻译类、新闻类、经管类、信管类等多个学科领域。

1. 搭建平台,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通过多渠道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计。一是学校跨学科组建60余人的课程主讲团队,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小班指导教师87人、课程助教239人,多次开展百余名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并组织基础通识课助教培训工作,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下统称《导引》课程)两门基础通识课程的开设铺路架桥。二是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提出了慕课建设的四大原则,并组织了“慕课”制作和智慧教学等相关培训工作。

2. 协同联动,加强校园学风建设


学校通过制度建设、规范评奖、榜样宣传等途径狠抓学风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分别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学风建设的意见》,2018年出台了《关于推进2018年学风建设工作的通知》,扎实推进学风长效机制建设;在规范评奖方面,学校颁布了《武汉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大学优秀港澳台学生奖学金管理条例》等通知,对本科生奖学金评选、先进集体评选、先进个人评选等做了细致的规定;在榜样宣传方面,学校开展了“榜样珞珈”、“十大风云学子”等颁奖典礼活动,重仪式、造氛围,树典型、引航向。

3. 完善保障,推进教学条件升级


为了营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学校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大力推动智慧教室、网络课堂建设,充分利用讨论互动教室和远程互动教室,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更广泛的辐射开放式教育。二是加强“珞珈在线”平台建设,启动对65门上线慕课的考核工作,完成对课程中心2218门课程的维护,开通教师用户数达5459位,学生用户数为54408位,系统用户总访问量达35561793次。“评”促“建”,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从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汇总、学生评教机制改革、教学督导团巡视、学生信息员监控入手,开展了多种方式的评价工作。

第一,组织开展各院(系)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汇总工作。学校于201811月完成了各院(系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汇总,包括生师比、教授授课、专业课小班教学、双语教学、学生双向交流、学生升学(出国、教师教学研究、教师获奖、学生获奖等数据对比,并印制了专家工作手册、数据汇总手册,完成了督导专家评估资料准备工作。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结果除作为各院年终教学业绩奖励的重要依据外,还是学校制定各院(系招生计划、教学改革立项等的重要参考。

第二,正式启动学生评教机制改革工作。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将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晋升、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2019225日召开的学生评教机制改革工作研讨会指出,学生评教改革工作应从评教的目的、理念、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改进评教流程,完善评教系统,更好发挥学生评教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加强教学督导团对教学进行检查和巡视。学校强化了教学督导团工作,及时将教学督导收集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单位,形成了“督导再督导”机制。校督导团组织专家分6组深入各学院(系进行为期一周的现场调研,针对调研情况,组织开展了2场专家研讨会,汇编成册,最终形成了《武汉大学本科基层教学组织调研报告》。

第四,聘请学生信息员,加强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学校聘请49位学生为武汉大学第十七届校学生信息员,收集反馈教学信息。学生信息员除了做好日常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外,还注重对教学突出贡献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例如,对本年度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查全性教授1977纪念奖”获得者进行了专门采访报道。

4. 推陈出新,招生工作再创新举


第一,学校推出全国首个本科招生专业全系列影像矩阵,普及专业常识,解剖专业内涵,发掘专业特色,呈现未来趋势,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及其家庭理性认知学科专业、合理填报志愿提供参考服务。第二,学校首次采用了“同分取齐”的分专业新规则,让416名考生受益。该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分分计较”,保证了考生的利益,实实在在地惠及到考生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因计划调减使得部分学院的实际录取人数有所下降,这给学院带来了紧迫感,促进了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持续推进,落实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坚持更新教育思想,吸收最新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于2018年完成了武汉大学合校以来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各院以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贯彻落实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标准制定了本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新版培养方案,组织修订了中英文教学大纲,截止201811月,系统平台

上传了6070份中英文教学大纲。


(三)重点举措


教学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常规工作的扎实推进,学校依据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强化了以下六大方面的工作。

1. 创新推进多种方式的思政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朱英国院士事迹等报告会,并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

第二,精心打造思政慕课,录制了由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对谈的理论融课,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

第三,学校以多种脍炙人口的方式激发学子的爱国之志。万名学生在暴雨中的毕业典礼上齐唱《我爱你中国》,以青春之我歌唱青春之中国,在歌声中传承爱国精神;武大学子快闪表白祖国“青春万岁,强国有我”;在珞珈山“十八栋”周恩来故居,刘经南院士带领研究生党支部成员重温入党誓词,为党的生日献歌。

2. 着力启动“三学期”制与“一年级计划”改革


首先,学校着力促进“三学期”制落地。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从2018级新生起学校实行“三学期”制,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国际化课程;让学生可以不用走出校园就能接触到国际学术前沿,还可以在不影响理论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集中安排时段便于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

其次,学校启动了“一年级计划”,把国家需要、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需求结合起来,帮助新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教育关口前置化、教育内容体系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设置科学化等目标,其具体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和安全教育、专业思想与生涯规划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班团组织建设及日常管理队伍培养等方面。

3. 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


第一,调整扩充培养专业。根据学校特色优势、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弘毅学堂将培养专业调整扩充为四个大类,即理科大类(理科试验班: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人文科学大类(人文科学试验班:含文学、历史、哲学、英语、国学、新工科大类(工科试验班:含计算机、先进制造、国际工程),以及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第二,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弘毅学堂聘请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传帮带”的朋辈教育作用,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第三,举办首届弘毅学堂国际交流月系列活动。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出国(境学习交流需求,弘毅学堂于201810月举办了国际交流月系列活动。例如,组织第三届“走进学术领域,体验科研过程”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举办弘毅学术论坛14场。

4. 更加聚焦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多次就公共基础课教学劳酬分配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为了推进全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本科生院委托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科院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启动了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调查项目。教科院组建了由近20

名师生组成的项目组,分别于20189月至12月和20193月至7月两个学期,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开展了连续两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完成了两期《武汉大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报告》和《武汉大学“公共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报告》。

5. 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学校通过教学竞赛、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师育人能力。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形成“比赛、示范、反思和提升”四位一体的竞赛模式,同时,建立教学竞赛支持与保障体系,将教学竞赛纳入每年的院系状态评估指标和事业发展业绩奖励范围。2018年正式运行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研究生助教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传统的线下面对面讲座、“微格教学”演练、11咨询、教学观摩、教学技能实操、同行评价等内容,多元化的形式满足教师个性化要求,修满培训学时的教师获得由中心颁发的《武汉大学本科教学岗前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同时积极推进教师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签署“学术英语”培训合同,选派教师赴英国进行教学法研修。

6. 筑巢引凤,完善引才育才工作


学校实施全球招聘计划,2018年学校共引进人才211人,引进数量创历史之最,其中直接引进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1人,讲席教授4人,海外终身教7人,助理教授6人。此外,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资助青年人才赴世界著名高校,在全球领先的学科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加大教学岗位专项支持力度,专门设置教学“351人才计划”。通过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遴选、驻院研究员聘任、人文社科杰出青年聘任等举措,建立健全了哲学社科人才项目体系。


(四)主要成效


2018年,武汉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1. “双一流”建设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18年,学校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强校,各项人才指标入选数呈良好态势;重点实施了“世界一流学科(群领军计划”、“一流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生命医学学科腾飞计划”和“战略前沿学科发展计划”;重点培育了“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创新团队”等一批科研创新团队,3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学者们连续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高水平成果,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一批学术精品。新增“国字号”人才73(次“杰青”、“青拔”入选数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保持17个;20个学科进入四大国际学科排名前100位,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201971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一行来到武汉大学实地考察,对我校“双一流”建设和思政工作各项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尤其是对我校高层次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学校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通过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全校123个本科专业归并为51个进行招生培养,2018年生源质量在中西部地区高校稳居第一;第二,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一流教材体系建设,突出优势锤炼精品,19人入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组成员,入选人数居全国第二;第三,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及遴选研究生助教等模式引领本科教育新方向;第四,重构通识教育课程,启动“武大通识3.0”,将2门基础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设为全校学生必修课,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第五,第一、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33门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4门慕课获评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第六,弘毅学堂作为人才培养试验基地,2018新增工科实验班,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第七,通过论文工作坊、科研训练营、本科学术导师制、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等多种方式,助推本科生科研育人;第八,推进三学期制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国际化交叉培养。

2. “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成果颇丰


武汉大学一直是“三创”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以大赛为抓手,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参与“第五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我校喜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铜奖,并摘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二是在第十六届全国高校GIS大赛中,我校分获移动应用组和制图组的一等奖。三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奖数居全国第一。四是斩获药学专业“挑战杯”一等奖。

3. 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成果取得佳绩


学校始终将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用学科建设带动本科教学、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学校取得多项教学竞赛优异成绩的“法宝”。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形成“比赛、示范、反思和提升”四位一体的竞赛模式,同时,建立教学竞赛支持与保障体系,将教学竞赛纳入每年的院系状态评估指标和事业发展业绩奖励范围,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教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本年度,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共有2006名教师

参与其中,最终37位青年教师在决赛中获奖。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

竞赛中,我校教师获一等奖2名;在第六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竞赛中,我校教师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优秀奖1名。


四、招生与学生发展


(一)招生专业与生源质量


武汉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共录取普通本科生7226人,其中内地学生6996含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学生488人、农村学生“自强计划”学生158人、艺术类学生139人、保送生62人、高水平艺术团29人、高水平运动队40人、民族班133、港澳台侨学生230人。从录取最低分考生在生源省市全部考生中排位上看,文科有14个省市排位提高,5个省市排位保持稳定,9个省市排位略有下降。理科有19个省市排位提高,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广东、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8个省份排位值提升200位以上5个省份保持稳定、4个略有下降。从录取最高分考生在生源省市全部考生中排位上看,文科有11个省市排位提高,其余绝大部分省份保持稳定,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均有大幅提升。理科有16省市排位提高,其中北京、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五省排位提高在100位以上,其余绝大部分省份保持稳定。


(二)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


学校积极做好学生资助服务,解除学生后顾之忧。首先,完善奖学金和助学金工作。2018年共评出政府奖、助学金获得者7670人,发放奖学金2536.94元;社会奖、助学金获得者2190人,发放奖学金923.82万元;学校奖学金获

得者11220人,发放奖学金1735.86万元。其次,做好精准资助和帮扶。学校为4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总计减免36.93万元发放临时困难补助30107人次,总计122.1万元。并且,为662名学生提供免息贷款479.2万元。最后,设好勤工助学岗。全年累计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12721人次,发放劳酬总计536.26万元。


(三)学生学习成果


2018年,学校共有各类学科竞赛44项,分别获得国家级特、一、二、三等10项、116项、199项、114项,省部级特、一、二、三等奖18项、59项、126项、193详见表4-1。在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此外,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

435篇,发表作品2,144篇,获得专利(著作权)341项,参加国际会议171人次。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94.09%,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49.14%。


4-1武汉大学2018年学生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名称

国家级特

等奖

国家级一

等奖

国家级二

等奖

国家级三

等奖

省部级特

等奖

省部级一

等奖

省部级二

等奖

省部级三

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

技能大赛

5

2

1






成图技能大赛暨第十一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产品信息

建模创新大赛




18



23



25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

课程竞赛





2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

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2

1

4



2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2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

国赛


1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

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11


21


34





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





5

4

5

8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




3


1





国际智能机器人技术挑战

RoboMaster


1

1






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

大赛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

计竞赛


1

1

2





中南地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SOC专题竞赛暨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

邀请赛



1



2



8



1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5




5

1




竞赛名称

国家级特等奖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二等奖

国家级三等奖

省部级特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

省部级二等奖

省部级三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

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1

2

5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CON


1




1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

能大赛


1


1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

新设计大赛


1

1



2

1

1

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


1


1





第十六届杰赛普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



1







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

法庭大赛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

安全竞赛


5

4

2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

实验邀请赛


1

1

1





国际(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

CCPC)



5


16


7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


1

2


3

5



大学生计算机系统和设计

类竞赛



4

3


1

5

8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

新创业大赛



3

3


6

5

13

“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

业综合模拟大赛


1




2

1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GeneticallyEngineeredMachineCompetition

iGEM




1







全国高校大学生生命科学

竞赛






4

3

4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5

5



8

3

1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5









竞赛名称

国家级特等奖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二等奖

国家级三等奖

省部级特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

省部级二等奖

省部级三等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

35

95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

材料设计大赛




2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1





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建筑信

息模型(BIM)大赛



1

3


1


1

大学英语系列赛事

2

1


1

10

4

84

127

全国高校俄语大赛




1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

路创新创业大赛




2


3

1

3

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物理

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1

1

1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1

3

5


10

12

23

第七届“中国软件杯”大

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1

1

7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药苑

论坛


2

1






第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1



1



SuperMap杯第十六届全

国高校GIS大赛


2




1

2

1


(四)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2018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92.41%,标准差2.16。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评估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重新制定评价指标。将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理论课、实验课、外语课和体育课作为评估对象,组织全校本科生对2141门课程、4765个课头、2321位授课教师开展教学评价。从评价结果上看,学生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评分整体趋于满意。特别是体育课和外语课的评价最高。

具体而言,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收获三大类指标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教师教学行为受到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教学严格、治学严谨、教学要求清晰明确、作业批改反馈及时。同时,学生自我学习收获满意度较高。特别是,体育课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英语课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此外,教学实施过程同样受到普遍好评,同学们认为各科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


(六)毕业生状况


1. 毕业生数量及升学、出国、就业状况


2018年,武汉大学共有7015名本科毕业生纳入就业方案,其中男生3899人,女生3116人。截止20181210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81%,就业状况如下表4-2所示:


4-2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学历

毕业

升学、出国情况

就业情况

总就业率

人数

出国

升学

比例

签约

比例

灵活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7015

1411

2809

60.16%

2002

28.54%

359

5.12%

6581

93.81%


4220名学生选择国内升学或出国(境深造,1411名学生选择出国,其781人进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排名前一百名高校。2809人选择国内升学,其中1616人继续在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1193人选择到国内其他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2018年全校共有2795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参加就业。截止2018年12月10日,就业2361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已经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参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6.5%,其次是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分别占6.98%和4.63%。在434名待就业本科毕业生中,有268名学生因准备来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不准备就业,占待就业学生61.75%;19名学生因个人身体或家庭原因暂时不就业,占待就业学生4.38%;另外147名学生尚在求职过程中,占待就业学生33.87%。

2.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学校委托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对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从2018915日开始,持续到1114日结束,历时90天,共收到有效问卷2435份。此次调查旨在了解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对现工作的评价情况,调查涵盖客观质量评价(11个指标、主观质量评价(2个指标、家庭满意度评价(2个指标

调查显示,对于落实工作客观质量的11个指标而言,毕业生最为满意的方面是单位类型,其次分别是劳动关系、单位规模、所处行业和单位所在地域。而毕业生对工作报酬、职业发展预期和职业培训情况的满意度较低。对于主观质量满意度而言,毕业生对工作能力是否胜任工作最为满意,工作氛围满意度次之,而毕业生对目前从事工作的专业相关度和职业期待吻合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于家庭满意度而言,毕业生“家人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与家庭、生活是否能平衡”的满意度次之。

调查还发现,76.63%的毕业生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物理及安全环境是比较满意的,同事融洽度评分最高,毕业生对单位管理制度及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54.31%的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8000元之间,毕业生已落实工作的单位为其提供五险89.23%和住房公积金78.15%)的占比相对较高。工作与专业很相关或比较相关的毕业生合集占比64.54%。超过半数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很符合或比较符合。并且,69.38%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向母校毕业生推荐目前工作。

3. 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及毕业生成就


2018QS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武汉大学得分位列全球110位,在亚洲高校位居21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6。在QS调查的分项指标中,雇主-学生关系、校企合作两项指标表现较佳,雇主声誉和校友表现较好,毕业生就业率表现一般。

学生志愿者协会针对用人单位就我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6.10%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从满意度均值来看,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85分制,处于“非常满意”水平。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满意度均高于82.00%,其中爱岗敬业(99.56%专业能力(94.54%、自学能力94.43%)和积极进取94.10%)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均值来看,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均值处于4.00分以上;其中本校毕业生专业能力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最高(均值4.38五、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管理决策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改进体系、教学质量激励体系等。2018-2019学年,武汉大学着力于教学建设与改革,积极加强和完善了包括以上各体系在内的建设工作。


(一)促进本科教学管理与决策科学化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高度聚焦本科教育,坚持把本科生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本学年度修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完善组织制度及平台保障,并开展了专项建设工作。

1. 修订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学校以激发办学活力为目标,按照减负、规范、放权的原则,于201812

17日出台了《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以优化现行校院(系两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院系考核制度为突破口,努力解决束缚学校发展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问题,引导院聚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核心任务,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于20181221日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武汉大“双一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弘扬学校创新、创造、创业的“三”教育特色,鼓励和促进本科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于2019614日修订了《武汉大学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此外,为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03,于2019年7月1日修订了《武汉大学普通本科生转学管理办法》。


2. 健全组织保障,开展“中央教育改革”专项建设工作


学校以促进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成立了“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双一流”建设办公室,进一步落实学校统筹、部门分工、校院联动、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本科生院一方面加强部门联动,竭力搭建部门沟通合作、协力助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与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密切联系,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制定有关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工作方案和教师考核方案,加强公共基础课的组织领导,推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此外,经过认真规划、严密论证、专家评审、跨部门研究和协调,学校开展2018“中央教育改革”专项建设工作。建设内容包括七项: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教学研究与创新计划、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建设,共计经费3500万元。


(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在本学年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1. 突出“立德树人”考核标准


2018年学校新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围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内容,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活动;建立教师师德评价机制与教师意见建议反馈体系;加强全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和师德“一票否决制”。此外,学校在教师选聘和职称晋升中增加了二级单位分党委对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的鉴定考核环节,把师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学校非常重视引导教师坚持深化学习,多次举办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先后安排六批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学校还注重加强对高层次尤其是海外引进人才的思想政治、学术道德等情况的全面考察,积极探索育人新路。截止2018年年底,师生结对的“烛光导航工程”已持续六年,担任烛光导航师的教师占比达62%。

2. 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贡献力


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调整成果认定年限,改变单一将论文、项目、经费等作为各类人才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扭转重数量的科研评价带来的研究功利化倾向;策划设立“武汉大学年度重大学术进”等奖励项目,引导评价与论文、刊物、帽子脱钩,注重标志性成果的水平、贡献和影响;加大对贡献显著的社会服务成果的奖励,鼓励科研工作者产出成果用以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突出多元综合性评价


学校进一步改进院系绩效考核与学科评价方式,突出多元、多方、多维综合性评价,力图打造学术评价尊重学术同行意见,教学评价尊重学生意见,管理评价尊重对象意见的格局。结合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以“双一”建设任务、学院(系“十三五”规划任务等为依据,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上,学校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引导相结合、状态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引导院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核心任务;改“一年一考核”为较长周期的考核评价,鼓励学者自由探索和钻研,鼓励长期的基础性原创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教学质量常态监测


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学年度学校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监控,构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1. 校领导巡查和指导


每学期初,学校领导均在开学第一天到全校主要教学楼巡视,对本科教学运行情况、教学环境状况、教学资源利用等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且始终坚持听课工作,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本科教学情况。

2. 完善课堂质量评价机制


学校组织开展了对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学生评教工作。学生评教结果是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针对学生评教反应情况,学校对相应院(系进行了单独反馈,提请院开展专门听课检查等相应的整改工作。学校还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的通识课程授课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估,并邀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学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授课质量进行调查分析。

3. 建设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武汉大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平台总体功能包括数据填报、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评估、数据管理、用户办公室和系统管理,其总体功能结构如图5-1所示。采集途径分为校级填报和院(系级填报。校级填报与教育部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一样,采集内容包括7个方面: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和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4. 组织教研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


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助于激发教师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本学年度,学校组织完成了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工作、2015年立项的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含部分2013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验收工作、信息化类和质量评价类教学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此外,针对全英文课程与教学,学校开展了2018年全英文课程立项建设工作,完成了全英文教学课程项目验收工作。


(四)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学校始终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以及“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教学信息化、开展规划教材建设以及推动“武大通识3.0”的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优势特色


在本学年,学校统筹推进四大学科计划,高效率做强主干学科,高起点布局新兴学科,高强度推进文理工医交叉融合,通过谋划“大平台、大团队、大交叉、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引导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学科资源向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群汇聚,实施精准支持,积极引导部分学科向优势学科靠拢、稳妥推动部分水平较低的学科转型升级。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建制,重组为新计算机学院和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学校继入选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后,于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第二,发挥测绘、遥感领域的学科优势,自主审核新增“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成立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促进遥感与航天等学科的融合发展。

第三,成立武汉大学-国家天文台联合天文中心,布局发展天文学科。

第四,完成动力机械学院、原电气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成立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开发与能源互联战略,推动新工科建设,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

1. 积极推动教学信息化,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


2018年,学校立项信息化类教学研究项目38项,确定19门课程为学校2018

年度慕课建设项目。对立项建设的课程,学校给予3万元经费用于课程设计、视频录制等工作,鼓励课程在武汉大学“珞珈在线”平台上线授课,上线后学校再给予2万元经费支持,后期还将视课程建设情况追加经费,以打造武汉大学优质慕课。学校择优向教育部“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荐,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学校鼓励开课教师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 开展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完善教材体系


教材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学校规划教材建设遵循“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教材体系”的理念,制定了《武汉大学教材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了教材规划和建设的4个原则:方向正确、水平一流,突出重点、锤炼精品,凝练特色、注重创新,系列配套、立体呈现。学校按照上述原则制定了规划教材评选指标,优先支持高水平人才编写高质量教材,优先支持一流学科、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优先支持重要基础课程对应的核心教材和培养单位规划的系列教材,优先支持具有鲜明特色能够填补空白的特色教材。为做好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还在研究制定《武汉大学教材建设管理与绩效激励实施细则》,以期从制度上加强和规范教材建设、审核、评价与激励工作。

3. 打造更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86月,第二批“武大通识3.0”课程申报正式启动。相较于第一批通识课程申报,本次申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在广泛征求专家和老师们的意见以后,通识教育中心对四大板块的核心课程目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2学校已经建成两门基础通识课程,导读22部中外经典,这22部经典的每一部都可以作为一般课程进行申报3在第一批和第二批课程申报之间,通识教育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深化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提高课程申报质量,举办了五次“通识教育大讲堂”、一次“通识教育研讨会”以及四场核心通识课程答辩等。201812月,武大通识3.0第二批课程出炉,立项建设13门核心通识课程、108门一般通识课程。


(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激励举措


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在本学年度,学校注重围绕人才工作、专业发展创新制度、机制,助力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 坚持人才“引育”并举


一是实施全球招聘计划,高端人才引进再上新台阶。2018年学校共引进人211人,引进数量创历史之最,其中直接引进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1人,

讲席教授4人,海外终身教授7人,助理教授6人。

二是持续推进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培育支持学科领军人才。在《武汉大学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暂行办法》《冠名教授管理办法》、创立人才引进基金、完善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等文件制度的激励。此外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批5项。


2.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学校全面实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计划,完善入职集中培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助教阶段以及教学展示五大阶段培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启动首轮微格教学演练,通过模拟课堂改善教学薄弱环节;推行“教师志愿者”制度,引导教师服务教师,提高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推进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聘期制讲师和专职科研队伍聘用机制改革,形成院系、学部、学校三级评审机制,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人才发展性评估,对“四青”人才进行阶段性考核指导,多维度运用评估结果,多方合力挖掘青年人才学术潜力。

学校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吸引300余名海内外青年学者来校考察交流;依托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按照“一流人选、一流机构、一流导师、一流支持”的原则,遴选支持61名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境外高水平研修,通过高水平国际化培养,充实领军人才储备库。

3. 组织开展各类教师评优评先活动


为激励教师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教师评优评先活动。在本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国家教学名师申报工作、2018年湖北名师工作室推荐工作、2018“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评选工作以及第一届“查全性教授1977纪念奖”等活动。学校还组织开展了2018年本科优秀教学业绩评选工作。本届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申报人数共273人,最终获奖人数为141人,其中公共基础理论课程类评选出44人,通识课程类评选出14人,专业理论课程类评出61人,实验实践教学类评出22人。获奖团队1个,获各类奖项人员共169人。


六、特色与发展


武汉大学立足于系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通过内涵引领质量、引入校友力量和文化兴校等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内涵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切实地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学校着力于从信息化服务、国际化培养、高端人才授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的生长与成才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高品质服务支持。

1. 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


武汉大学信息中心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在网络服务方面,学校以资源置换方式争取到33.5G的网络出口带宽,带宽总量创历史新高。新部署无线校园热点2000余颗,覆盖文理学部行政楼、各校区图书馆、体育馆及各校区广场周边,网络连接更加畅快。eduroam全球教育无线漫游服务上线,全校学生可使用本人校园网账户密码,免费使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无线网络,学术交流更加便捷。

2019年,武汉大学新一代校园移动服务平台“智慧珞珈”APP上线试运行。“智慧珞珈”APP“智能化终端+订制化流程+一站式服务”于一体,整合了办事大厅、慕课学习、学生事务服务、校园卡服务、OA服务、就业服务、健康服务、空教室查询、工资查询等40余项应用服务,推进数据共享互通,结合师生综合事务服务中心线上办事大厅建设,采用流程引擎技术,实现了跨部门业务流程快速搭建、灵活配置。为此,学校从改善师生体验着手,从提升身边服务出发优化网络环境,融合数据应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服务。

2. 本科人才国际化培养渠道得到拓展


为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满足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本科生院联合海外优秀资源设立“武汉大学第三学期国际课程”项目,最终确定20门课程作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国际课程,聘请美国名校教授、副教授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每门课程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教学环节为32课时,研讨环节为16时。各院也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推进课程与教学国际化,8个学院邀请外国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共开设13门国际课程。

学校还不断拓宽项目渠道,追加奖学金资助金额,鼓励院系自主设立“一院一策”的国际化培养项目,为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2018年,武汉大学公派留学呈现层次高、项目多、渠道广的特点,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共申报50个,获批50个,获批率达到100%,获批项目数居全国第三;加拿Mitacs本科生实习项目共录取20人,录取人数居全国第一;联合国实习项目已录取4人。学校申报的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获批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三。

学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科生海外交流宣传周”和大型宣讲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项目信息,在遴选、申报、派出、回国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全程服务,保障其成功留学。与此同时,为推进平安留学,学校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的公派留学生行前培训和留学安全教育有序进行。高层次人才授课特色化“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意义深远。武汉大学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实现了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新范式,展现了学校特色化的高层次人才授课模式,对于加强我校本科教育、推进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教授岗”分类鲜明、发挥所长。学校设有三类本科教学“责任教授岗”,让优秀教师在不同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其中,通识教育“责任教授岗”负责研讨海内外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教师教学培训与交流,推广通识课程先进建设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弘毅学堂“责任教授岗”负责主持弘毅学堂日常工作,全面统筹协调学部所属学科大类试验班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创业学院“责任教授岗”负责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升级,创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双创实践活动平台。

3.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将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细化为近70项考核指标。2018年,经过自评、院系考评、学校考察、学校评优四个环节,学校对全校辅导员的履职情况与工作实绩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在此过程中,学校组织了10个考察组,深入各学院(系)面对面访谈2000余名师生,系统查阅辅导员工作记录与台账;辅导员面向全院师生述职;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标兵评选。并且,通过设立“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学生工作特色基地”,资助培育教育教学协同育人项目,推动院系探索教育教学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与好方法。

2018年学校出台了相关的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启动了首批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招聘工作。此次招聘是按照专职辅导员的招聘程序和流程,严格把关、严格标准、严控质量,通过线上宣传、校园宣讲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导员招聘工作质量,全力打造一支具备过硬政治素质、崇高育人情怀、扎实职业能力,具有高层次专业水平、高层次研究能力、高层次发展潜能的辅导员队伍,不仅发挥研究生与大学生身份相同、年龄相近、专业相通的优势,同时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拓宽渠道。


(二)校友力量助推,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


1. 与校友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1811月,武汉大学创业投资联盟宣告成立,并推出“创珈1893”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一个武汉大学全球校友及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专属服务平台,覆盖1+创新创业师生与校友,聚集800+创新创业师生与校友创业企业,精选90+校友创投机构,帮扶和培育一批未来独角兽和未来IPO创业企业。

2019629日,武汉大学举办首届创新创业投资峰会,吸引了“武汉大学籍”投资人、企业家、创业校友及在校师生等3000余人参会,汇集了120家校友股权投资机构,60多家校友企业,130多个校友创业项目,130余项师生科技成果及创业项目。为促成校友及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峰会组委会特别安排了教职工专场、校友专场和学生专场等三个分会场,重点挑选100余项优质科研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路演和展示;设置了“一对一”洽谈区,安排36投资机构与130个创新创业项目深入洽谈。如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所言,校友对接武大创新力量,既可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也可以帮助母校做科技中介,向各界推广武大创新力量。

201947日至10日,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简称“健博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学校以“健博会”为契机促科技成果转化,我校共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三个展区,遴选40余项成果参展,全面展示学校相关学科前沿和科技成果。

2. 校友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


在校友们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于2017年成立人才引进基金,在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衡量大学高端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NatureIndex最新公布的排名中,武大首次进入世界五十强。2019年,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1977级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校友于刚与其夫人、1980级电波专业校友宋晓一起,再次为母校捐赠800万美元支持学校建设电子信息学院大楼;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8级校友、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莉萍、总经理韩国超夫妇,向母校捐赠500万元设立宏图创展奖学金和奖教金,并另外捐赠20万元支持大学生乒乓球队建设;武汉大学1973级校友、宏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德鱼代表集团向武汉大学捐赠500万元,用于支持武汉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建设;新宏基建设集团向武汉大学捐资1000万元,用于资助武汉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武汉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套资助或奖励。至此,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规模已达4.73亿元。校友们通过捐资助学,在助力学校改善办学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设立刚刚一年多,已经接近“55个亿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广大校友及社会贤达对武汉大学人才战略的认可。湖北省委省政府已加大对武汉大学的投入,加上校友力量的支持,更好地推进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


(三)文化兴校,形成浓郁的校园风尚与通识教育模式


1. 文明校园特色浓郁


2018年,武汉大学入选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积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学校在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学校在创建文明校园的历程中,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2018年出台《关于推进2018年学风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教学协同,扎实推进学风长效机制建设,锻造优良校风学风;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致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严格加强阵地管理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2019年,武汉大学积极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大力弘扬武大精神,进一步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研制了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筹划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弘扬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举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美丽武大文明珞珈”“点赞身边好人,讲述珞珈故事”“微爱珞珈”等品牌活动;出台《武汉大学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校史馆、万林艺术博物馆、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南极馆等育人功能。学校通过多项举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2. 通识教育已形成“武大模式”


武汉大学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通识教育。两门基础通识课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翻转课堂、学案导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不仅鼓励硕、博士研究生投入两门基础通识课程的助教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课程团队参与“小班研讨”引导工作。目前,两门基础通识课程的教师团队总数达百余人,课程研究生助教达两百余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主要为国家教学名师、“351人才计划”各个层次的专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业绩奖或竞赛奖的中青年教师。此外,武汉大学还针对通识教育3.0课程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咨询机制等,使通识教育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在“武大通识”系统的升级后,学校更加重视通识文化的作用,为学生开展一系列通识教育活动,营造通识文化氛围,致力于打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通识教育品牌。以保证新生通识教育的质与量,进一步推进文化育人。


七、挑战与对策


在学校各方的努力下,通过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政策举措与工作机制创新,本学年学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科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升。然而,面对外部压力,审视自身不足,本科教学建设与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内外部挑战。


(一)面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需致力于激活院(系)自主探索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各种政策举措创造性地落实到位为了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学校在制度设计与管理层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体现出以职能部门为主推手的“学校主导型”模式特征,自上而下依靠学校行政力量逐层往下贯彻,学院(系)作为重要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治理主体之一,尚未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挑战,尚需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学校应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继续加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允许部分学科、部分院系设立改革特区,推进“一院一策”,实现院系个性化发展。对此,学校可划拨专项经费,形成专项管理办法,对院系主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并给予科学的督导与管理。

二是推进从“校办院”惯习向“院兴校”理念的转变,继续完善校院两级在人、财、物、事方面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在院系治理中的地位,重视基层调研,呼应实际需求,拓宽治理多元参与渠道,满足或促进院系基层组织主动变革的意愿。

三是完善院系考核制度,增强院系治理能力。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加强院系工作的日常监测和监管,由“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重过程”的质量检测和动态监测。对院系的考核方案以任务目标为依据,院系评分机制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不同学院(系)的学科差别,促使院系自主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需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环境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学校一方面要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参与国际事务治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将国际化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行动,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环境。近年来武汉大学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同类型兄弟院校相比还仍有较大差距。学校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武大个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国际化发展方向。学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开放、包容”胸怀、勇于应对全球问题并能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命运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有必要把国际维度或跨文化维度充分整合到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中,整合进学校的使命、政策、规划和质量保障制度中,保证国际化成为学校的目标、规划、制度和基础结构的核心;不断优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全球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参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途径,增加学生参与交换生项目或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在继续保持留学生教育增量的同时,还有必要继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切实完善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打造来校留学生教育品牌课程、品牌专业。

第二,完善国际化课程设置,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发展,整合师资团队理念,打造全英文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校际合作,引入全英文课程,由此增加优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比例。

第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增加国内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参与国际会议及国际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眼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等;二是继续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在海外求学的优秀人才或在海外名校任职的高水平教师回国任教,优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结构。(三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致力于从精心打造“思政课程”出发,促进形成“课程思政”与“教师思政”的教育理念

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精心打造思政慕课,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并运用多种形式、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然而,在以“思政课程”为主课堂的同时,还需要挖掘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为此,促进“课程思政”“教师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还有待构建具有武大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第一,确立“课程思政”与“教师思政”理念,引导和激励专业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义务,也是所有课程教师和全体教员均应承担的职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师思政”是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实现的是知识为价值服务,同时价值凸显知识的目标。

第二,凝神聚力,整合资源,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育人先育德成为教学主题。全体教师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科、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促成多方合力的校园“大思政”格局。

第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合理的育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课堂质量指标体系,将课堂育人、专业课程育人、教师行为育人融合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

第四,设立课程思政与教师思政改革专项计划,鼓励教师群体通过教学实践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