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院专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生院  >  本科生教学  >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  正文

武汉大学2019-2020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0-12-25

 

武汉大学2019-2020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2017年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努力将学科综合优势、快速提升的科研优势与国际化办学优势转换为人才培养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引领学术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理念为核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融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与学生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等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二)学科与专业情况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6大学部,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4个学院(系)、127个本科专业,还设有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学校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0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学校有31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5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此外,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以及14个国家级本科教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0265人(含港澳台学生79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9292人、普通专科生1538人、研究生27129人、留学生(学历教育)2116人(源自高基表 2019-2020 学年初数据)。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8.6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数量与结构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战略抓手,以优秀师资助力高质量本科生人才培养。学校有专任教师3771人(源自高基表 2019-2020学年初数据,不含临床医院医编教师);有 9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5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6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专任教师结构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365人,占比为36.2%,副高级职称教师1588人,占比为42.11%,详见表1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3164人,占比83.9%,具有硕士学历教师354人,占比9.39%,详见表2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1752人,占比46.46%55岁及以上教师736人,占比19.52%,详见表3

此外,学校聘请校外教师 408 人,全校折合生师比20.7:1

2.本科生主讲教师及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2019-2020学年,学校开课总门数 4655门,按门次有13963个课头。其中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1880门,占课程总数40.39%,主讲本科生课程课头数3707个,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 26.55%;副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2260门,占课程总数48.55%,主讲本科生课程课头5907个,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 42.3%

学校开设大类平台课程375门,按门次有1448个课头。其中教授主讲大类平台课程课头数480个,占大类平台课课头总数33.15%;副教授主讲大类平台课课头数603个,占大类平台课课头总数41.64%

学校严格落实各教学院系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据统计,2020年在排除生病、因公异地等因素外,各教学院系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已达99.82%

(二)教学条件情况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8516.12万元,教学改革支出19689.8万元,实践教学支出8044.8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支出9179.5元,生均实践教学支出2726.69元。

2.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3463499 m25195亩),校舍建筑面积2723775 m2,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751779 m2(其中,教室134268 m2,实验室、实习场所436381 m2),生均占地面积57.47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11 m2(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86 m2),生均宿舍面积9.13 m2。学校有公共教室555间(其中多媒体教室515间,智慧教室32间)。

3.图书资料

学校拥有图书馆4座,院系资料室29个,图书馆及资料室总面积达到93231m2,阅览室座位数8326个。图书馆有各类计算机设备1500余台,其中服务器126台,存储超590TB,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主干网带宽10000M,桌面接入带宽1000M。近年来,智能书车、智能书架、盘点机器人、自助取书柜、音视频工作站、虚拟现实(VR)、双屏电脑等高新性能设备在图书馆全部投入使用,座位预约系统全面推行,初步建成了智慧图书馆雏形。

学校文献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校文献资源购置经费达6346.27万元,年度新增纸质图书21.15万册、生均[]2.57册(详见表4),当年订购纸质报刊4100种、5295份,订购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534个。全校文献资源总量1843.9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687.17万册、生均83.53册,电子图书832.23万种、949.92万册,电子期刊8.28万种、206.84万册,详见表5

4.校园信息化

学校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到 43G,其中教育网出口带宽3G,运营商出口带宽40G,良好校园网条件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保障校园网正常稳定运行,利用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对校园有线网和无线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累计部署AP 14千颗,无线信号逐步升级为WiFi6接入。校园网认证用户共 120649人;峰值在线人数 48000余人,其中无线网 39000余人,有线网9000余人。

学校大力建设珞珈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自运行起,平台已经运行了8个学期,累计开课门数260多门次,开课班级数超过2000个,为18万人次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建设学生返校复学管理系统,协助学工部、研工部对学生返校复学进行有序管理。在2019-2020学年下学期毕业生返校离校,以及2020-2021学年上学期老生返校新生来校报到期间,共分12个批次,集中生成共85639个电子通行许可。

5.体育场馆

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182016 m2,其中室内场地使用面积17622 m2,室外场地使用面积164394 m2

6.教学实验室

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设立专项,拨付本科生实验耗材费800万元,用于本科生实验耗材购置。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 415171.2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6806.53/生,当年新增仪器设备总值 41191.97 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大类培养与贯通式培养改革

学校不断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打破专业壁垒。学校重点加强大类平台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学部四个学院按工科试验班(一流学科群)大类招生,实行1+3的培养方案。以学部为单位实行大类培养,淡化专业意识和界限,构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高度融合化的课程体系(模块)。

学校有8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通盘考虑学生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动机制,为强基计划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行三化一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强化学术科学训练。引导学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兴趣及科研志向,发挥科教优势,提升育人质量,着力培养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或从事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将弘毅学堂定位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试验区、书院式学术社区的前哨站,也是本科生的荣誉学院。

本学年,弘毅学堂进一步推行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增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试验班(简称PPE),并将原有的国学专业调整到人文科学试验班中,在工科试验班新增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积极申报教育部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基地,我校物理学、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学、哲学五个学科进入拔尖计划2.0首批学科基地建设项目。继续稳步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并对招生选拔方式、培养方案等进行了优化。

进一步深化弘毅学堂书院式学术社区建设,将学生全部集中在梅园住宿与管理,并在宿舍楼内建设了教授值班室、学生发展中心、弘毅青年智库、心灵成长室、学生自主研习室、阅览室等,面向全部弘毅学子开放。安排责任教授、班级导师每天下午固定时间值班,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惑,指导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业余科研等各项活动。定期举办师生午餐会学术论坛博雅论坛等,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校知名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书院制学术社区为平台推出了弘毅学堂国际交流月、学术交流月、博雅艺术沙龙、学子论坛等各类月度活动和系列论坛,每年坚持组织新年音乐会、室内音乐会、东湖骑行、省博物馆和盘龙城遗址参观、鄱阳湖观鸟、弘毅大联谊、学科嘉年华等各种特色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访问交流。

2020届弘毅学堂共有121名毕业生,其中101人选择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升学率达到83.5%,学生就读学校包括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巴黎十一大、伦敦大学学院、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等世界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

(三)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本科专业的宏观管理,学校设立了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支持相关学院共同设置交叉学科专业,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学年,我校新增西班牙语、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学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深化新工科、新医科与新文科建设。同时,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全面开展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本学年,我校申报的31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率100%。学校与获批专业所在学院签订建设任务书,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要求相关学院对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做好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强化专业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四)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校全面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落实两性一度要求,完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结合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和社会实践金课。本学年,共有36门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门,线下一流课程1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

开展首届示范课堂立项建设。示范课堂旨在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立足开放模式,体现精品效应,发挥示范作用。学校示范课堂建设项目重点为公共基础课、基础通识课、大类平台课三类课程,首届示范课堂共立项15门课程,持续建设3年。

推动信息化教学建设,一个平台两类立项为抓手,全面推进我校MOOC建设和混合式金课建设。一个平台即珞珈在线网络教学平台,两类立项即MOOC课程建设及信息化类教学研究项目。学校已有120MOOC珞珈在线平台上线,120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1门在网易云平台上线,8门全英文课程在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对口国际学生开课。疫情期间,依托我校教学资源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共2361门课程、6058个课头的线上教学顺利进行。

加强教材建设及管理工作。推动分学科系列教材建设,开展学校规划教材项目申报立项,评选出66种教材入选学校规划教材项目。进一步落实了学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对照每本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学校有关学院相应课程选用教材情况进行了梳理和逐一反馈,严格提出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要求,督促各学院做到了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部使用。

(五)实践教学

学校组织各学院(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开题、中期检查、查重检测、答辩、优秀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线上管理和监控,全面掌控节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组织各学院(系)从7000余名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评选出2020届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32篇。

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共有868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0项、省级项目300项、校级项目418项,总计资助经费451.6万元,参与学生3315人。组织创新学分申报与评审,927学生进行申报,累计成果2353项,其中721名学生成果获得认定,共计1199项、3093分。

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50个,开展各类实习实训项目1301项,其中国际化实习实训交流项目21项,参与实习实训学生总数12340人次、教师数2081人次。

(六)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积极推进各类双创基地建设、自强创业班建设、产学协同育人等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开展武汉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协同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校内多部门协同共建示范基地的机制,推进校内11个部门在双创工作中的协作与共赢。实施自强创业班建设专项、抓住参与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计划的机遇,逐步理顺依托经管院建设自强创业班的机制。制定《自强创业班课程质量提升方案》、《自强创业班课程考核方案》,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汇聚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深耕实践环节,打造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校内到企业、从国内走向海外的实践体系。实施校内备案-成果答辩-配套补助管理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我校共35个项目获得立项。

本学年,学校顺利通过2019年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共获批建设经费1600余万元。累计支持48人次校外行业专家走进创新创业课堂,受益1700余人次学生。班级学员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中展露头角,15个在校生团队获得湖北省/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资助65万,获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额度均居前列;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中,武汉大学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优秀奖2个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自强创业班1个团队(3人)获得互联网+金奖,1个团队(2人)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七)国际化办学

学校立足于教育国际化,积极开展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目前学校已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关系。本学年,学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和校际协议交流项目等136个项目,派出出国(境)交流学习本科生1230人次。发放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奖学金,共计1230人次,1525万元,资助本科生赴海外名校交流学习。此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组织,培养赴国际组织实习所需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及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主办的全球青年在线项目。

学校从2019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受疫情影响,本学年第三学期共开设17门线上国际课程,全校共有1351人次学生选修。为丰富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校整合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医学部高层次人才资源,集合各学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授课,开设了《环境与社会发展》、《现代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地球与自然》等5门跨学科科技类通识教育课程。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造成的阻碍,学校国际交流部引进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53门线上课程,部分培养单位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也积极引进了8门线上课程,大力推动与世界知名高校的教育交流,做到疫情背景下国际交流不间断,选修暑期世界一流大学线上国际课程的本科生达234人次。学校设立2020本科生暑期世界一流大学线上国际课程补贴,共资助学生99.8万元学费。

(八)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各学院(系)分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年度累计开展培训活动384次,培训教师达12223人次。疫情期间,教发中心团队中寻,研发设计了线上教学技能基础版、进阶版以及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等培训主题,引导教师广泛参与线上论坛、线上教学观摩和网络社群分享活动,有效推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同时对外校教师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持续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究,资助30个立项项目,聚焦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加强跨学科分享活动。

(九)教师教学奖励体系

学校积极营造以本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奖励体系。持续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坚持开展校级教学名师、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査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等的评审工作,奖励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引导、激励教师潜心投入本科教育。组织教师积极申报、认真选拔推荐优秀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教学奖励、竞赛。本学年,学校2位教师获得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8个基层教学组织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同时,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9人,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2人,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获得者150人。

四、招生与学生发展

(一)招生专业及生源质量

2019年,全校117个本科专业按照50个专业大类招生。部分专业有微调,弘毅学堂国学班纳入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进行招生;新增电气大类,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学校共录取普通本科生7232人,其中内地学生7027人(含自主招生96人,农村学生自强计划”188人,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473人,外语类保送生41人,高水平艺术团19人,高水平运动队41人,民族班121人,内地班59人,艺术类133人),港澳台侨学生205人。

2019年,学校新生录取状况较2018年有较大变化:一是高分段考生增加;二是文科继续保持稳定态势,总体投档分数线基本稳定在国内高校第8-10名;三是理科虽然高分考生人数略有增加,但最低投档分数以及最低分考生的位次值出现下滑,个别省份下滑明显。从内地生源省市录取最低分位次值来看,文科有6个省市位次值有所提高,理科有2个省市位次值有所提升;从录取最低分与一本线的分差上看,文科平均分差为92.73分,理科平均分差为130.30分,相比2018年略有下滑;从各省高校投档分数排名来看,文科综合排名第9,与2018年持平,理科综合排名第17,相比2018年综合排名第14,下降明显。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参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学宪法、讲宪法爱我国防演讲比赛等活动。创新推进网络思政,建好用活新媒体平台,成立新媒体工作室,组建辅导员网络评论员队伍。

加强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凝聚育人合力。加强班级导师队伍建设,出台《武汉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实施办法(修订)》,组织班级导师培训班。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推动校院两级工作体系一体化建设,窦贤康校长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案例征集、举办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答辩会、学生学风建设的主题教育调研、学风建设推进会等活动,搭建学院学风建设成效展示平台,切实推进优良学风长效机制的建设。

积极开展评先评优,选拔树立先进典型。本学年,学校共评选优秀学生4508人、三好学生2212人、三好学生标兵60人、优秀毕业生732人、10个先进班集体标兵和61个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356间、文明寝室标兵49间。积极开展十大珞珈风云学子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引起学生广泛关注。

双管齐下,落实精准资助,推进发展型资助。学校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发放2835.3万元资助学生7510人次。通过20项社会资助项目向63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247.55万元,为1100余名学子提供临时资助77万元。为本科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57个,全年共学生4933人次参加。推进发展型资助,设立实施出国外语水平考试专项资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资助发展型资助项目,开展悦读悦青春青年读书沙龙活动,组织、指导受助学生开展公益未来·希尔顿社会实践项目等公益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三)第二课堂教育

学校紧抓思想政治引领,持之以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明确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档案,在全校范围开展试点。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开展党史国情、革命传统、形势政策、校史校情等宣传教育活动5000余场。通过校院两级青年讲师团开展主题宣讲220余场。

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组织778支社会实践团队赴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开展回访母校、携手成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下乡、乡村振兴等专题寒假社会实践。围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组织507支社会实践队伍、14018人奔赴全国各地和12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校获评全国和全省优秀单位,13支团队入围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支团队、6个个人获评省级优秀。

积极营造高尚校园文化氛围。举办第三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第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樱花笔会、第三十一届珞珈金秋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十佳系列文艺赛事、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提高讲座、论坛的学术含量,举办院长论坛、弘毅讲堂、青年教师(人才)学术沙龙、博士沙龙、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等学术类活动。学生社团成绩显著,大学生辩论队获得国际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等5个冠军,当代舞团(学生)获第五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记忆协会(学生)新增2名世界记忆大师并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

(四)学生学习成果

本学年,学校学生共参加51项全国、湖北省等各级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特、一、二、三等奖13项、136项、194项、132项,省部级特、一、二、三等奖8项、205项、170项、97项,详见表6

(五)学生体质测试

学生体质测试及格率为92.06%,其中男生及格率93.72%、女生及格率97.73%

(六)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覆盖学校全部院系。参与满意度调查的学生人数8864人(问卷),占学生总数的30.2%;同时对各学院学生代表进行了关于学习满意度的深度访谈。满意度调查从教学环节12个维度、个人学习状态8个维度、学习环境(软件支撑条件)10个维度、学习环境(硬件支撑条件)8个维度对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评测。

从学习满意度调查结论看,学生对教学环节各项因素的平均分均高于3.5分(满分5分),整体评价趋于满意。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投入、通识课教师教学水平、通识课教师教学投入四项满意度最高。结合访谈情况,同学们普遍提出师生应该加强交流,对实习、实践的设置及专业课教材选用要更加科学化。

此外,学生对个人学习状态处于一般到满意的区间,对学习环境(软件支撑条件)和学习环境(硬件支撑条件)趋于满意。结合访谈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国际化交流,改进现行评奖评优政策。

(七)毕业生状况

1.毕业生数量及升学、出国、就业状况

2019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6620人纳入就业方案,其中男生3726人,占56.28%,女生2894人,占43.72%。截止20191210日,全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7.75%。毕业生就业状况详见表7。有3758名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或出国(境)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6.77%。其中国内升学2628人,占毕业生总数39.70%;出国(境)深造113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7.07%

2.毕业生就业质量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对2018届毕业半年后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别覆盖了文科、理科、工科、管理学科和商科。调查历时90天,共收到有效问卷1736份。本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主要由毕业生月薪情况、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毕业生适应目前工作的程度、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毕业生更换工作单位情况等六个方面组成。

毕业生月薪情况:学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税前月均收入为7272.09元。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88.22%,均值为3.90分(5分制),偏向比较相关水平。毕业生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度为97.65%,处于比较适应水平。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7.88%,均值为3.67分(5分制),偏向比较符合水平。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4.61%,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工作氛围的满意度最高。

3.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及毕业生成就

2019QS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武汉大学得分位列全球101-110位,在亚洲高校位列24名,内地高校位列第6。雇主-学生连接仍是武汉大学表现最好的指标,全球排名第2,得分为100(百分制)。此外,雇主声誉得分为49.7,校友表现为37.8,与雇主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为83.7,毕业生就业率为12

武汉大学培养出来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奉献,敢于担当。部分毕业生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或应征入伍,到西部及艰苦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就业,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充分体现了时代青年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按照教育部统计口径,我校到基层就业的比例逐渐上升。2019年,我校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44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1.76%,其中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的人数达787人,为各地组织部门输送选调生308人。

五、教学质量保障

(一)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不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党委常委会中有6次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中有12次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教学稳定及保障、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专业建设及新增专业、三学期改革、本科招生、弘毅学堂办学、毕业生就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等。

每学期初,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校领导均在开学第一天到学校主要教学楼巡视,对学校本科教学运行情况、教学环境状况、教学资源利用等进行巡查和指导。校领导也坚持随堂听课,深入课堂一线了解学校本科教学情况,累计听课26人次。

(二)学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

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规范本科教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6年起,学校已连续开展学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14年。201912月,学校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各学院(系)开展了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分学院(系)自评、专家实地考察、书面意见反馈3个阶段进行。在学院(系)自评阶段,各学院(系)填报本学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结合本学年度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撰写学院(系)年度自评报告。在实地考察阶段,评估专家审阅学院(系)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实地考察,通过查资料、召开座谈会、开展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各学院(系)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根据指标体系计分,并形成反馈意见。

从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学校2019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总体较好,教学秩序运行稳定正常,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学院(系)党政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工作比较严谨、细致,能根据学科传统和特点开展工作;基层教学组织能做到常态化,并有活动记录;院系督导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为学院(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很大的贡献。

2019年,学校按照教育部评估中心的要求,继续完成了本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集填报工作;采集填报表格分9大类、101张表格,全面展现了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为学校把握本科教学状态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学校建立了校内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在各学院(系)采集填报状态数据库的基础上,生成了各学院(系)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各学院(系)细致深入了解本科教学情况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国家专业认证机构对高校本科专业教育质量的全面、客观评价。本学年,学校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3个专业,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参加了教育部评估中心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现场考察,以上5个专业均通过了教育部评估中心的专业认证,详细情况见表8

(四)日常教学检查、督导和信息反馈

学校每学期开展3次教学检查,即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教学检查人员包括校领导、本科生院、校教学督导团以及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检查工作有效维护了全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

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1月,武汉大学第八届校教学督导团成立,傅功成等25位教师受聘为督导团成员,副校长周叶中宣读聘任文件并为其颁发聘书。疫情期间,校督导团分两阶段对全校线上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工作,全覆盖式巡视虚拟教室,与学院(系)对接,重点了解线上课堂开展的具体情况,敦促、协助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掌握教师在开展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向学校反馈。

学校委托校教学督导团开展了4项专题调查研究,分别是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公共基础课考试管理情况、人文社科类学院期末考试试卷专项检查、高层次人才授课情况调研。通过专题调研,总结了各学院(系)的亮点和问题,并给各学院(系)和本科生院分别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六、特色与发展

(一)共克时艰,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至,为确保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自217日起,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本科线上教学工作,开课首日即开设881个课头,22258名、43835人次学生顺利参与线上教学。全校本科教学工作者秉持以提升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多元化途径为框架,以分流错峰进行为路径的工作思路,同心协力、共克时艰,顺利地完成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期间,武汉大学本科生院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发布各项预案,全面部署了全院疫情防控及疫情期间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完善虚拟课堂建设的补充说明》等系列文件,以确保远程教学顺利开展。充分考虑全校师生所在地域差异及线上授课现实中不可抗拒因素等实际,积极与信息中心沟通,共同探讨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合理调整系统平台功能搭建;适时推出《虚拟教室上课简易操作流程》,指导教师有效使用各种授课平台,开发出珞珈在线直播课堂+QQ语音+屏幕共享等多平台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学院采取一院一策,一课一策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分流+错峰的方式避免网络拥堵;组织教师间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出线上教学沙龙等教学技术交流活动。

全校教师用坚守线上教学阵地的方式诠释了应对新冠疫情的抗理念,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习实际效果为中心,从准备教学设备、选择教学平台、构思教学方案到调试学生心态,将线上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点细节、每一次互动、每一项作业都做到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考虑周全,把战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不断优化和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本学年第二学期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二)“成人”统领“成才”,深化通识教育改革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学校重点建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选取古今中外22部经典进行导引,面向全体大一本科生开设,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按照1:1配套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学校跨学科遴选组建百余人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编撰《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小班研讨手册》,规范小班研讨环节;出版课程教材并根据课程需要修订教材,录制MOOC视频并在爱课程上线,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学校每年组织基础通识课程结课论文推优评选工作,择优出版《何以成人 何以知天——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

开展通识教育大讲堂、通识教育研讨会、博雅沙龙等系列活动,邀请海内外通识教育领域知名人士来我校交流,加强全校师生通识理念学习,培育通识教育氛围,本学年共计开展8讲通识教育大讲堂、1次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1届通识教育研讨会、7场博雅沙龙等。其中,20191011-12日举办的通识教育卓越教学与品质提升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160余所高校近400人参会,极好地扩大了我校通识教育在境内外的影响。

为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升通识教育品质,扩大武大通识教育在海内外的影响,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和武汉大学教材建设中心在珞珈博雅文库中启动双百工程,联手推出百种通识教材百种经典导引

(三)引进培养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要求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实绩的评价导向,不断提升一流意识,牢固坚持一流标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年,学校共引进人才210人,其中教授及以上31人,副教授19人,固定教职讲师2人,特聘研究员17人,特聘副研究员73人,聘期制讲师68人,引进数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2019年第二批聘期制教师转固定教职申报25人,通过13人;2020年第一批转固定教职申报39人,通过24人。

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学校按照分类分层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和学院(系)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始形成互融互通的双向联动模式:既有学院(系)教发中心组织的学科教学技能研讨活动,又有学校教发中心开展的跨学科教学示范等。教师在不同视角下的学习更有助于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扩充教学思维模式的维度,从而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2019年起,学校教发中心每学期举办一次面向高层次引进人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班,针对这些教师的特点定制培训主题与内容,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本科教学,把科研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充分实现教研融合,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优势。目前已有64名优秀教师参加此专题培训。

教学竞赛是我校教师发展的标志性工作之一,特别是始自2002年的校青教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十届。在第十届青教赛的筹备工作中,评审规则将全方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将学生评价纳入日常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评委纳入现场授课评委团。在各种专业教师教学竞赛中,坚持守正创新,让竞赛成果体现到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8-2020年度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我校连续三年排名第一;2019年度发布的首个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我校位居第四。

 

七、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大类培养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学校目前一直推进大类培养改革,但仍存在专业培养口径偏窄、教学资源分散,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的情况。未来将探索扩大按学部大类培养的改革,尝试按学部打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学部的统筹资源权力,提高学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协调和行政管理能力;支持学部积极探索在打破学科壁垒基础上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部为单位实行大类培养,淡化专业意识和界限,构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高度融合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学生在完成第1-2学年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部大类平台课程学习任务之后,再进入各课程体系(模块)学习阶段。

(二)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需进一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积极营造以教学为荣的教育教学文化。学校高层次人才都能够积极参与为本科生授课工作,大多数高层次人才都认识到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能努力提升个人教学能力、精心备课、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但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授课课程类型上,承担选修类、讲座类课程的多,承担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少;二是在授课形式上,与其他教师共担一门课的情况多,单独承担一门课的情况少。

对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工作列入2020年学校重点推进工作。经反复调研和论证,学校出台《武汉大学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实施办法》(武大本字202018〕号),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讲授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切实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促进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学校将逐步完善申请-培训-授课-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教师教学竞争和淘汰机制,完善教师授课和学生选课的双向选择机制,做好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的保障工作。


 

附表

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项目

总计

职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专任教师

数量

3771

1365

1588

798

20

比例(%

36.20%

42.11%

21.16%

0.53%

 

2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项目

总计

最高学历

博士

硕士

学士

专科及以下

专任教师

数量

3771

3164

354

252

1

比例(%

83.90%

9.39%

6.68%

0.03%

 

3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项目

总计

年龄

35岁以下

35-44

45-54

55岁及以上

专任教师

数量

3771

322

1430

1283

736

比例(%

8.54%

37.92%

34.02%

19.52%

 

4 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新购图书统计表

新购文献册数(册)

新购文献合计数(册)

生均新购册数

(册/生)

院系资料室

图书馆

24142

187323

211465

2.57

注:新购文献不含电子书刊

 

 

 

 

5 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文献汇总表

类型       项目

图书的种类及册数

生均册数(册/生)

种数

册数

纸本文献

3296930[]

6871656

83.53

电子图书

(含电子学位论文)

8322349

9499243

115.47

电子期刊

82816

2068389

25.14

总计

11702095

18439288

224.15

 

6 武汉大学2019年学生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名称

国特

国一

国二

国三

省特

省一

省二

省三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

3

1

 

6

5

5

Uchallenge大学生英语挑战赛

 

1

2

2

5

2

 

1

2019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

 

 

1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2

5

 

15

23

27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1

 

1

2

2

1

1

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 中国赛区选拔赛

 

1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

4

 

 

11

10

3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

42

57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8

3

1

 

138

98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

 

 

 

 

 

 

 

1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1

 

 

1

5

第七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2

1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

1

1

 

 

 

 

 

 

SuperMap杯第十七届全国高校GIS大赛

 

2

3

1

 

 

 

1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

3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6

1

 

 

7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17

30

28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4

 

 

 

1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1

 

8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1

1

1

 

 

 

 

2019年武汉大学成图创新大赛暨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16

26

21

 

 

 

 

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美术作品大奖赛

 

3

7

4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竞赛

 

 

 

2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1

5

16

1

11

15

34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

 

1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1

 

 

 

1

1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

 

2

3

 

5

5

 

 

国际(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CCPC)

 

2

9

9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1

8

9

 

5

13

15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7

5

 

 

8

3

5

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邀请赛

 

 

5

9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2

1

 

 

3

3

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1

4

5

 

 

 

 

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

8

10

8

 

 

 

 

 

金印杯全国大学生印刷科技创新竞赛

 

1

1

2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2

5

1

 

 

 

 

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比赛

 

 

1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

 

2

 

 

 

 

 

 

第六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

 

 

 

2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1

1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1

 

 

 

 

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3

 

 

 

 

13

136

194

132

8

205

170

97

 

 

7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毕业

人数

升学、出国情况

就业情况

总就业率

出国

升学

比例

签约

比例

灵活

比例

人数

比例

6620

1130

2628

56.77%

1756

26.53%

295

4.46%

5809

87.75%

 

8  2019年专业认证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学院名称

认证结果

认证结论有效期起止时间

1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学院

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

20201月至202512

 

2

农业水利工程

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4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学院

5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①] 生均指标以截至2019930日折合在校生数为分母82263人)。计算公式为:折合在校生人数=本科学生数+专科学生数+硕士生数x1.5+博士生数x2+留学生数x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x0.3+函授生数x0.1(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后续各项生均指标均以此数据作为分母。各类学生实际数来源于《2019-2020学年初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②] 纸本文献累计种数计算方法为:历年累计数据+当年图书馆及院系新增种数,新增种数从图书馆Aleph系统统计。需要注意的是,年度新增的种数可能会与往年购置的图书重复(如在不同年度购置了同一种图书的复本),但目前暂时没有较为准确的去重方法,因此该项数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