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公室专栏

武汉大学201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4-03-07

201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2014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有效激发办学活力

1.加强改革发展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开展学校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启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2.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武汉大学章程》的报批核准与颁布实施为契机,修订和完善学校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优化治理结构,推进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优化学校内部结构。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科结构、院系结构、科研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依据学校战略目标和强化办学特色的发展要求,建立学科和专业设置淘汰机制。

4.优化管理机构与岗位设置。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推进部分机构调整、重组与职能转变,组建国内合作、国际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后勤综合管理等机构;优化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职工“三支队伍”结构,拓展专兼结合、职务职级并行、有序流转的干部发展渠道,继续增加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与比重。

5.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以两级财务管理为突破口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主要依据学生人数的拨款机制,强化分类管理,注重绩效考核,引导学院(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和下放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对学院(系)的指导、考核、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增强学院(系)在学校宏观指导下的自我发展能力。

6.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完善资源配置与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招生指标、建设经费、人员编制、教育设施等资源配置新机制,强化目标导向,提高建设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7.深化本科教学改革。通过强化本科生院职能,促进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深化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学生动态调整专业、选择学习年限的自主性;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慕课”(MOOCs)建设,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根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推进本科招生制度改革。

8.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完善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提高研究生导师上岗招生条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完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研究生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启动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改革。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评价激励机制

9.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改革试点。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将协同创新平台作为科研改革“特区”,大力推进跨学科交叉集成,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努力产出重大成果,力争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继续建设和培育一批省部级和校级协同创新平台与团队。

10.改进科研激励机制。改进自主科研经费资助方式,完善科研间接费管理制度;加大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绩效评估和科研激励机制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升人力资源效益

11.推进实施全员聘用制。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学科建设总体布局,调整队伍结构,科学制定人事编制;完善选人、用人、聘人机制,加强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强化分类管理;优化年度考核体系,提升考核结果与晋级晋升的关联度;探索职称评审代表作评价制度,完善破格晋升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考核力度。

12.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推进以校院两级奖励性绩效为重点的教职工薪酬激励机制改革,调整教学科研业绩奖励政策;探索实施年薪制、团队薪酬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和激励约束制度。

五、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要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13.着力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坚持“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交叉、重在绩效”的原则,继续实施“世界一流学科(群)创建计划”,力争到2015年新增2个学科进入ESI前1%;进一步推进学科前沿建设,开展学科国际评估试点工作,推动试点学科国际化发展。

14.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竞争力。学科带头人15-20名、优秀青年学术骨干20-30名;继续充实师资队伍,力争2014年净增80名专任教师;着力提高博士后学术贡献力,力争在站博士后人员有大幅增加,3年内达到1000人。

15.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示度。力争本科生出国率、考研率、攻读第二学位率达到60%,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3篇,研究生发表SCI、SSCI等奖励期刊论文数增长15%-20%。

16.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力争到账科研经费增长率不低于20%,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增长30%,获国家级科研奖项数有新的突破,获批国家重大项目稳中有升,承担重大行业科技专项2-3项。

17.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以专业为基础建设30门全英文课程;力争出国学习交流的研究生达到300人,博士研究生具有出国学术交流经历的比例达到15%;力争2014年留学生总数达到2700人,其中学历生占65%以上;选派1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力争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明显增长、重大项目合作取得新突破。

18.着力提升学校综合财力。开源节流,努力挖掘新的财力增长点,力争2014年学校总收入达到47.5亿元,其中校内创收费用增长20%、校友捐赠费用不低于1亿元。

六、继续推进内涵发展,认真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19.加强学科建设与学术管理。制定并实施《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2014-2020年)》,支持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做好“985”工程2014年过渡期建设,重点支持一批专项建设项目;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做好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

20.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建设。推进按大类招生与分类培养,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优化协调的课程体系;做好迎接教育部2014-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加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学士学位授予工作。

21.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严格研究生毕业标准,实施学籍预警机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推进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设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优化相关管理机构。

22.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始终。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推进“烛光导航工程”,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兼职班级导师,力争两年内实现本科生班级导师全覆盖;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加强自然科学研究的组织策划。做好国家基金“杰青”、“优青”等杰出人才培育工作,做好“十三五”相关课题的布局策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组织及高新技术类项目的策划培育工作;继续加强行业科技专项的策划组织工作,做好国家科技奖励、省部级奖励以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奖项的组织及推荐工作;筹备组建医学研究院等前沿科学研究机构;深化与航天科技集团和部队院所的合作;做好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论证与建设。

24.持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组织遴选第六届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深入实施“优势与特色学术领域建设计划”和“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加强重大项目选题策划与项目申报工作,大力表彰和推介优秀成果;举办第二届“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周”,实施“海外人文社科发展动态追踪计划”,探索国际学术合作新机制;加强校部(省)共建研究平台建设,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评估与新增申报工作。

25.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促进校地、校企合作,争取承担重大横向合作项目7-8项,建成1-2个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校地、校企共建平台,重点建设校地合作研究院,推进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智库支持计划”,择优支持若干重大急需领域的研究项目,推进国家级新型智库建设;加快建设“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继续实施“湖北研究”专项计划。

26.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分学科设定师资选留标准,提高选留条件,试点推行师资选留聘期制;设立协同创新平台外聘科研人员研究岗位系列,打造一支专职科研队伍;推进“351”人才计划,做好第二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遴选推荐工作;探索新进管理人员和其他专技人员合同聘用机制。

27.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着重建设全英文项目;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平台,试点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开拓与世界名校和知名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打造中外联合培养品牌项目,推进重大项目的科研合作;整合涉外办学资源,规范涉外办学管理;调整留学生教育财务政策,加强全英文课程建设,改善留学生教育办学条件。

28.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快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导师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

29.提高继续教育办学效益。规范学历教育,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探索继续教育办学实体的创新发展,加快办学基地建设;创新培训形式,打造培训品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推动继续教育转型与协调发展。

30.继续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校园总体规划和年度基建计划,按期完成艺术博物馆、枫园留学生公寓等工程建设,启动青年教师公租房、研究生大楼(含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大楼等工程建设,启动老斋舍、老理学院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及工学部图书馆、体育馆等维修改造项目,立项报批和推动“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中国质检大讲堂”等建设项目;完善办公用房和水电管理办法,优化教室管理方式;完成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实验废弃物中转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湖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中心和东湖水厂搬迁;推进“美丽武大”建设,继续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树木树人”活动;推进公共教学与实验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体育场馆、图书资料、档案资源、图书出版等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分步改善校园交通管理,加快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31.进一步改善民生。在努力增加学校财力的基础上,同步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进行校内部分家属区改造和教学用地腾挪规划,努力改善教职工住宅条件;完成部分校内学生宿舍维修改造和校外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程,整治学生宿舍周边环境,试点学生宿舍物业化管理;完成公租房清理工作,规范租用程序并公开化,在周转房较集中区域引进物业化管理;探索和推进公费医疗改革,提高师生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办好附属学校和幼儿园;完善维权和帮扶机制,强化学生和教职工两个“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功能。

32.加强财务、审计与国有资产管理。规划学校3-5年财务投入,将财力投入向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倾斜;推进财务工作内涵式发展与精细化管理;加强国有资产及收益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建设工程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七、加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

33.切实加强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学校理论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活动;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健全干部作风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国出差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与反腐倡廉教育,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34.推进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研讨和大力弘扬“武大精神”,精心培育具有武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七大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广泛开展以“文明珞珈”为主题的全校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搭建新媒体平台,推进新媒体中心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国际声誉。

35.加强民主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保密教育、监督、检查与服务,切实做好保密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形成办学合力;加强民主管理,支持群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召开学校七届三次教代会和第十三次团代会;支持各民主党派和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党外干部队伍培养和举荐工作;进一步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